- 分享
- 0
- 人气
- 0
- 主题
- 75
- 帖子
- 3561
- UID
- 197991
- 积分
- 4249
- 阅读权限
- 22
- 注册时间
- 2009-2-9
- 最后登录
- 2018-3-28
- 在线时间
- 4310 小时
|
本帖最后由 pipibubu1985 于 2011-9-23 01:11 AM 编辑
浪漫主義芭蕾及足尖舞的誕生
講述過在前浪漫主義時期的芭蕾舞劇 "Flore et Zéphyr" 之中, 女舞蹈員借助「威也」而開始呈現用腳尖跳舞的效果, 可算是浪漫時期足尖舞的前哨。
從一些歷史性的印刷品中可以看到, 早在1804年, 芭蕾舞家 Maria del Caro 已經「幾乎」站在其足尖上了。在帝德樂(Didelot) 的 "Flore et Zéphyr" 舞劇中, 前後飾演 Flore 的女主角的Genevière Gosselin 和 Fanny Bias 都看來有在「足尖」上起舞。另外, 在俄羅斯聖比德堡和在英國倫敦,都有舞者嘗試用足尖跳舞。不過, 這些早期的所謂「足尖舞」, 相信只持續一秒鐘左右, 讓觀眾有個「無重」的幻覺。足尖舞只是一些個別現象, 還未成為芭蕾舞詞彙的一部份。
這些舞蹈員所穿的鞋, 其實跟我們平時上課穿的技巧軟鞋性質差不多, 它們是用絲帶綁住腳踝的。由於觀眾對舞者懸浮在空中再同腳尖着地這一種幻象, 反應非常熱烈, 所以編舞者便開始尋找一些能夠增加舞者「懸浮」時間的方法。
其實,在十九世紀初期,芭蕾舞蹈家在技術上有越來越高的要求, 她們已經能夠做到多次的 pirouettes、 跳躍和跨躍等動作。所以在這大氣候下, 足尖舞也漸漸被發展出來。有些舞者發現,當她們從 demi-pointe 的位置把腳抬得越來越高時, 最終便能在完全伸展的腳尖上平衡身體了。
Marie Taglioni 在 "Flore et Zéphyr"中的造型
歷史上被公認為第一個正式以足尖舞演出的舞蹈家是意大利及瑞典裔的 Marie Taglioni。她在1832年公演的 "La Sylphide" 是第一套重覆運用足尖技巧的完整芭蕾舞劇。這套舞劇是她父親 Filippo Taglioni 特地為她編排的。後來丹麥編舞家 Auguste Bournonville 編的同一齣舞劇 (即今天我們看到的版本), 應該是很忠於 Filippo 的原作的。
Marie Taglioni 在 "La Sylphide" 中的造型
雖然舞劇中沒有在一整個一整個系列的 variations 中全用足尖跳, 但相信在 relevés, arabesques, attitudes 和 bourrés 等動作時都有運用足尖來跳。當時的足尖鞋比今天的簡陋得多, 承托力不大, 所以不能長時間在足尖上跳舞。
在奧地利的一間博物館裏可以看到 Taglioni 的鞋匠製造的同一類足尖鞋, 原來它根本沒有硬的鞋箱和底板,只是在鞋的四週和足尖位置密密地縫線,以固定鞋子的形狀而己。由於這些鞋給舞者的保獲及承托力非常少, 她們有的會在鞋裏加一些可充當軟塾的物料,並利用澱粉和靠縫上絲帶來使鞋子稍為硬一點。可以想像, 當時能夠跳足尖舞的,都應是有着異常有力的腳和腳踝吧!
最值得留意的是, Taglioni 把足尖技巧這個原本可能被認為是用來令人驚嘩的雜技技巧, 以最有詩意的方式融入整個舞劇的劇情、音樂和佈景中。這是一個突破。
除了足尖鞋外, "La Sylphide" 劇中所運用的舞衣、燈光和特殊效果都把芭蕾舞推到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標誌住浪漫主義芭蕾時代的開始。
Taglioni 所穿的舞衣,其特色是那條從腰間懸掛到膝蓋、呈圓拱形,有些像婚紗的白紗裙。這個設計成為了日後浪漫主義芭蕾的 tutu (Romantic tutu) 的典型模式。Tutu 這名詞到底從哪裏來的呢? 有兩種講法: 一是法文的 cul-cul (由屁股的兒語 "cucu" 演變而來); 另一講法是"tulle" (紗) 的變音詞。
燈光方面, 由於煤氣燈還未進入一般人的家中, 所以在劇院裏看到用煤氣燈那類似月光的效果,為觀眾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喜悅, 而當這種燈光打在舞者的紗裙上,更令她們呈現出好像幽魂一般的視覺效果,非常切合舞劇的主旨。
Marie Taglioni 在 "La Bayadère" 中的造型
前浪漫芭蕾時期及足尖舞的前哨
繼諾維爾(Noverre)之後的另一位著名編舞家是尙.度貝弗Jean Dauberval(1742-186)。他是諾維爾的學生,後來在法國波多省的一個芭蕾舞團中工作。在法國大革命前席(1789),他為妻子編寫了一套芭蕾舞劇"Le Ballet de la Paille" (英譯: "Ballet of the Straw"),故事是講述一個鄉村地主為她固執的女兒選擇有錢丈夫,但是女兒卻不管母親的反對,情投一個踏實的窮光蛋。這個故事今天被稱為"La Fille Mal Gardée" 《女大不中留》,是歷史上第一套反映同一時代中產階級生活的芭蕾舞劇。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芭蕾舞劇都是描述古希獵和古羅馬神話中諸神的故事。筆者猜測,這種劃時代的創新之舉,可能與當時法國革命的政治氣候有關。
《女大不中留》的編舞者尙.度貝弗
諾維爾的另一位學生,意大利人撒瓦多. 威剛奴Salvatore Viganò,除了是舞者,亦是詩人、音樂家和演員。他被法國當時的文豪斯丹達爾(Stendahl)跟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而大名鼎鼎的作曲家貝多芬的唯一芭蕾舞樂譜“Die Geschöpfe des Prometheus" (英譯: "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亦是為他而寫的。
威剛奴是choreodrammi這種默劇品種的始創人,他讓默劇動作去「服侍」舞蹈,並提高了群舞部份的重要性。他與西班牙裔的妻子瑪莉亞.瑪丁娜Maria Medina一同創造了"pas de deux pantomime",即「雙人默劇」。在他們的舞劇中,我們可以見到當時的芭蕾舞服飾已經比過往的輕盈得多,用料都很薄,而且舞者的鞋不再是高跟皮鞋,而是較輕較軟的平底鞋,樣子有點像古羅馬平底涼鞋的款式。
在法國革命後的一段時期,直至十九世紀初葉,可以說是「前浪漫芭蕾舞時代」。
塑造足尖舞雛形的編舞家查理.路易.帝德樂
這個時期最出名的編舞家是查理.路易.帝德樂Charles-Louis Didelot(1767-1837)。半法裔半瑞典裔的他,從小跟隨在瑞典歌劇院當芭蕾舞大師的父親習舞,後來更拜師於諾維爾、度貝弗和「大小舞王」威斯特士(Vetris)父子。帝德樂的成名作是"Flore et Zéphire"(原名"La Métamorphose")。這個舞劇的主角Flore和Zéphire分別是春花仙女與和風仙人,他們竟然可以用腳尖輕輕踮在地面上飄過! 這其實有賴於帝德樂自己發明的舞台裝置,即當時所謂的「飛行機械」,實際上是「威也」,令人想起香港武俠電影中的飛躍場面呢!
在此之前的芭蕾舞劇雖然刻畫來自天上的神和女神,但他們的腳都是實實在在地踩在舞台地板上的!所以帝德樂的創新技巧可算是日後「浪漫芭蕾時代」足尖舞的前哨。
後來,1799年,崇拜法國文化的俄國沙皇因聽聞帝德樂的名聲而邀請他到該國的歌劇院作舞蹈指導,在1808年,"Flore et Zéphire"在聖比德堡公演,但劇名被改為"Zéphire et Flore",原因是要提升飾演Zéphire的男主角之地位(當時在俄國的芭蕾舞仍然比較注重男舞蹈員,與法國有別)。
這個時候,芭蕾舞的教授已發展得很成熟,其中最重要的教師是卡羅.布里斯Carlo Blasis(1797-1878)。他是威剛奴的學生,在1820年出版了一套芭蕾舞教授手册--"Traité élémentaire, théorique, et pratique de l'art de la danse" (英譯:"Elementary Treaty on the Art of the Dance, Theory and Practice"),當中詳細描述了芭蕾舞獨有的旋轉技巧--pirouette。另外,他又解釋了attitude這個優雅的形態,是源自十六世紀由Giovanni da Bologna而彫的一個彫塑,這彫塑是古羅馬傳遞訊息的神墨丘利Mercury。他的學生之一是至今大部份芭蕾舞學生都認識的Enrico Cecchetti(安立高.切凱蒂)。Cecchetti的教學系統,把布里斯的系統再擴大發展,後來被俄國和美國吸納,並在世界各地發揚光大。
Cecchetti的老師羅.布里斯 Attitude的來源:古羅馬傳遞訊息的神墨丘利
最後介紹的一位重要教師是奧古斯特.威斯特士Auguste Vestris(1760-1842)。他年輕時曾被尊稱為「舞神」("le dieu de la danse"),而他的學生就因為很多他所教出來的男舞蹈員都勝任於Zéphire這個角色,而叫他"Grandpa Zéphire"。諷刺的是,他所教出來的眾多飾演Flore的女學生,才是把芭蕾舞帶進新紀元的人。這個新紀元,就是以足尖舞為特色的「浪漫芭蕾時期」了。
被尊稱為「舞神」的奧古斯特.威斯特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