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onyhuan 于 2013-7-21 10:43 AM 编辑
1)感光度(ISO)
以前我們常使用的底片上有100、200、400的數值,這就是感光度-ISO ,即底片(或數位相機的CCD)對光的敏感度,數值越高,底片就對光越敏感。一般的相機可以使用的ISO大概有 80、100、200、400、800、1600、3200 以及更高,就像是你可以隨時更換不同感光度的底片一樣。使用越低的ISO需要的曝光量越多,反之使用越高的ISO值需要的曝光量就越少;直白的說,越亮的地方可以使用越低的ISO,當環境光源不足的時候,我們可以提高ISO值,讓快門保持在安全快門(1/30秒)內,這就是很多人會覺得為什麼他們老是拍照手震,事實上只是忘記調整ISO罷了。
為什麼調高ISO值就可以讓快門保持在安全快門內呢?從圖解來解說。
這樣聽起來高ISO似乎很方便,但是越高的ISO值成相的畫質就會越差,普通的相機堪用ISO值大致都在400以下,越高的ISO就會出現油畫或色偏的問題。(不同廠牌與等級的相機,在ISO表現上會有明顯差異)
▲自ISO400出現輕微的顆粒感,ISO800以上則有明顯雜訊。
除了AUTO自動以外,可以怎樣情況下設定ISO呢?
▲戶外陽光充足的時候,建議降低ISO值,可得到畫值較佳的影像 (ISO 160, F5.9, 1/160s)
昏暗的室內場景容易拍出晃動模糊的照片,可以提高ISO值,讓快門速度增加,以得到穩定的影像 (ISO 500 , F2, 1/80s)
2)光圈(Aperture)
光圈的縮寫是F,相機螢幕上顯示的F2.8這樣的數值,就是表示光圈2.8的意思。光圈值和光圈的大小是成反比的,光圈的數值越小,光圈則越大。如果鏡頭是相機的眼睛,光圈就是相機的瞳孔、用來調節進光孔的裝置,光圈越大瞬間進光量就越多,光圈越小瞬間進光量就越少。我們從室外走入電影院時,眼睛也會調節瞳孔的大小,以適應黑暗的環境,這就是光圈的概念。
光圈與景深的關係:光圈越小(F數值越大),景深越深;光圈越大(F數值值越小),景深越淺。
▲F2.8 大光圈,易於營造背景模糊的淺景深;使用F16 小光圈,拍攝主體與背景都會較為清晰。
常聽到別人推薦要買”大光圈”的相機(或鏡頭),除了比較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照片,在室內與較暗的場景,也會提高拍出穩定影像的成功率。
▲昏暗或室內場景,建議開大光圈進行拍攝 (ISO 500, F2.8, 1/60s)
▲拍攝風景時,可縮小光圈至F8-F16 (每台相機與鏡頭不同),以得到整體清晰的影像
3)快門(Shutter)
快門就是相機用來控制曝光時間的裝置。相機內部就像個黑漆漆的盒子,快門就是盒子的蓋子,蓋子的大小就是光圈,蓋子打開的時間越長,光就跑進來多一點,相片也就越亮了。快門數值的單位是「秒」,例如相機螢幕上顯示1/30這種數值,這就是快門速度為1/30秒(打開到關閉盒蓋1/30秒的意思),而標記快門的方式通常是只顯示分母的數值。快門速度代表著曝光時間的長短,通常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所需的曝光時間越短,光線不足的狀況下,所需的曝光時間越長。
▲(紅色框線內為快門數值,不同相機的標示位置會有差異)
B快門(Bulb) 是自己控制快門開啟的時間長短,在按下快門鍵時,快門就開啟直到放開快門鍵後,快門才會合上 (配合快門線一起使用B快門可避免在按下快門時晃動到相機)。
安全快門是一個避免手持晃動而造成影像模糊的最慢快門值。手持相機的安全快門是焦距的倒數,例如使用35mm的焦段,安全快門就是1/35秒;使用200mm的焦段,安全快門就是1/200秒。
在一般的拍攝時只要快門保持在安全快門以上就好了,如果快門速偏快可以調低ISO值和縮小一點光圈至適中光圈值,如果拍攝的物體比較特殊,例如不會乖乖給拍的寵物和小孩,這時候就要使用比較快的快門來凝結物體的瞬間動作;例如想要拍出流動的水流,就要使用腳架,再搭配上慢速的快門。
▲曝光時間短,畫面是凍結靜止的狀態 (ISO 100, F4, 0.6s)
▲曝光時間長,記錄下流動的車燈軌跡 (ISO 100, F16, 8s)
▲不會乖乖給拍的寵物,就要使用比較高速的快門去捕捉瞬間的動作。
小结:
一般的相機通常只能調整ISO的數值,快門跟光圈則由相機自動判定,如果相機具備P(程式)模式的話,則會提供數組光圈與快門的組合可以挑選,這些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可以達到的曝光值都是相同的。高階一點的DC和單眼相機可以自由使用A模式(AV / 光圈先決)或S模式(TV / 快門先決)M模式(手動,可以同時調整光圈跟快門數值),在操作上就有比較複雜的變化,越複雜的條件就越需要靈活的操作,多多練功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