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ocketchan 于 2012-7-1 01:41 PM 编辑
Penang人很够力?!
有多够力?
"食物永远是槟城人说一,别人不敢说二,却由衷让人俯首臣服于她的饮食品味,不是吗?
再来,岛民既拥有大都市的繁荣盛景,却还可享有假日悠闲的生活节奏,难怪乎被誉为亚洲最适合居住城市之一,不久前更被选为“死前必游的10个岛屿”之一,这一切,是否“造就”了槟岛人的很够力一下?"
作家话Penang人:
无可救药的自我感觉良好
欧宗敏
· 观察岛民生活文化入微细腻的知名专栏作家
· 时事与文化评论人
· 经常受邀于各媒体分析文化、时事、历史、观点……
十多年前,欧宗敏这位知名专栏作家在本报的专栏曾提及岛民心态一事,那时他与另一位作者马盛辉口径一致揶揄槟岛人普遍怀有无可救药的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十多年后,他发觉槟岛人的自我感觉良好是有根有据,并非夜郎自大。
土生土长于槟岛的我这才恍然大悟这些年以来,心底矛盾的、挣扎的:“什么槟岛人不屑威省人,槟岛人不愿到威省去,槟岛人总是嫌弃其他州属的食物,什么事情槟岛人都是觉得槟岛最好最正点”这些心态,其来有因,嗯,就从欧宗敏的口中探个究竟吧!
欧宗敏说,十年前,他理解的所谓岛民心态是槟岛人都很少外出但却很喜欢批评别人,总是无故的自我感觉优越,一副大槟城主义者的模样。他坦言,那时很难具体说出何谓大槟城主义。经过他过去十年的观察和交流,加上资料调查,终可给予槟岛人的自我感觉优越一个公道。
于槟城土生土长的欧宗敏自嘲,活到47岁,除了30多岁时曾经到吉隆坡长住深造3年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槟城的小岛上。热爱槟城是离开这弹丸小岛之后才发现,尤其是在槟城小食一环。举世公认推崇的人间美味,身为槟岛子民的我们怎能不把她放在第一位?
优越感1:食在好吃
■ 享誉国际的槟城小食有赖于槟岛人对于食物的高质素要求。
“一群来自大马各州属的人坐在一起聚餐,往往一开口就评论食物很难吃这句话的人百分百来自槟岛。我吉隆坡的朋友也笑骂我们槟城人每到人家地方总爱批评别人的食物很难吃。可是认真分析之后,发现槟岛人只爱槟岛小食,这不是纯粹口味适应的问题,也不是因为乡愁,而是它真的好吃,味道强烈,不然,也无法获选为全世界最好吃的小食之一,就连台湾的美食家、作家焦桐和李昂也有同感。”
当然,有些食物是别州的才好吃,如巴生肉骨茶,吉隆坡的板面,他认为这点就无须与人争论,他本身就不曾在槟城吃过令人回味无穷的板面和肉骨茶;只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槟城小食表现优异得来又很平均,享誉全球。
“但,槟城小食指的只是槟岛,并不包括威省。外地朋友也很好奇,为何相隔一条海峡而已,味道相去甚远?我猜想,享誉国际的槟城小食有赖于槟岛人对于食物的高质素要求。我们对于食物都有完美的要求,一定要食物有某一种味道,并且必须到达味道的某一层次才会再次光顾,如果做不到,很快就会收档或关门大吉。”
优越感2:教育水平高
■ 有一项是我们经常忽略却令槟岛人无法不自我感觉良好的是自古以来的卓越教育水平,而这与早在两百多年前英国殖民开发有关。
除了小食让槟榔人引以为傲之外,欧宗敏说,有一项是我们经常忽略却令槟岛人无法不自我感觉良好的是自古以来的卓越教育水平。早在两百多年前英国殖民开发之下,槟岛已是东南亚区蓬勃发展的繁忙港口之一,很多外国人都在这边营商,全东南亚第一间英文中学就在槟城,即大英义中学,可说1800年的乔治市就有完整的中学教育系统。
在很多地方的人们还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时候,槟岛已孕育了不少学术精英,就像享誉国际的伍连德医生。1890年代,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槟岛已有英校生获取英女皇奖学金到英国深造,亦有不少家境富裕者把孩子送到外国求学;这些留学生可是中国南来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意即我们的祖父祖母辈,甚至曾祖那一代人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成长。而,那时侯在全马这是非常少见,即便是现在的首都吉隆坡在当时也不常见。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1年,钟灵中学的校长陈充恩已乘船前往英国考察该国的中学教育系统,他的高瞻远曙令人叹服不已。正因为百多年前的槟岛人已高度重视教育,并且在各方面表现卓越。或许因为这样,槟岛人的后代也不自觉地“遗传”了这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给人一种高傲的印象也是无可厚非。
优越感3:西餐早侵槟
■ 在槟岛,西餐百花齐放,不输雪隆。
讲到英文教育,欧宗敏想到槟岛随处可见的西餐,他告诉我,即便是十多年前,他在吉隆坡上课时,与其他州属(如柔佛、吉打、霹雳等)的18,19岁的同学一起上课,这才发现他们眼中的西餐就是肯德基家乡鸡,因为只有这家饮食集团去到他们的地方营业。他们没有吃过鸡扒、羊扒、鱼扒,因为那边没有人售卖,即使是入门级的小贩式西餐也欠奉。这对当时已成长在西餐档口四处林立的他这位槟岛人而言,确实难以想像,毕竟在那时侯的槟岛,才十岁出头的小孩已开始品尝西餐,就以为其他地方的小孩也一样。
西餐在20多年前的槟岛的普及程度,可说是无孔不入,从小贩中心的入门式的西餐,到购物广场的进阶式连锁式西餐厅,到高级式西餐,即精致西餐,Fine Dining也一应俱全,不再只限于西餐馆。
这与槟城向来是旅游区一事有关。那时,有很多洋人过来,加上自1960年代起,有支澳州空军驻扎在北海,他们的家眷多达两千多人住在槟岛,他们跟洋人旅客在槟岛和威省造就槟城西餐的普遍化,毕竟洋人顾客也要一日三餐果腹,很多厨师纷纷学习调理西餐,大赚洋人钱。到1988年,空军撤退了,这些厨师就转移市场目标至普罗大众,所以槟城人比别州人早很多步尝西餐。至今还有营业的海安茶室也有售买海南式的西餐,旧时她是卖给洋人,也吸引不少本地的英校生光顾。“所以我常说,除了炒果条,叻沙、福建面,西餐在槟城美食也占有一席之地,而这也是槟城独特之处。”
优越感4:光大与金河分庭抗礼
欧宗敏说,早年,跟外乡朋友交谈,当他们提及吉隆坡金河广场就一副很兴奋的样子,可是槟城人听了却不觉惊喜,让人纳闷不已,不禁抛出一句:“你们有么?”“有,我们都有,很久以前,我们已经什么都有。”
别忘记我们现在没落的光大在1970年代建竣。70年代中至90年代初,是光大的黄金年代,那时到光大走走是件很happening的一件事!就像你到Gurney、Strait quay、Queensbay Mall等等那样!70-90年代初,全马有两个人气最旺、领先时尚潮流的购物广场,一是吉隆坡的金河广场,另一间就是我们的光大广场;而光大可是整个北马区唯一的购物广场,太平、吉打、玻离市人都会到槟岛光大买新年衣服,那时光大市区一带的塞车情况很恐怖。
由此可见,槟岛人在很早以前已理解购物广场的概念,懂得区别购物广场跟超级市场的差异,后者只是供人购物,前者则一站式提供购物、娱乐、饮食的地方。“今天40岁上下的槟城人,在儿童时代就接触购物广场,但其他地方的同龄人士,则要到吉隆坡工作或念书,才首次接触购物广场的概念。再说当时交通不便,外州人(如吉兰丹、柔佛、森美兰、登嘉楼人),鲜有机会北上槟城,所以他们一到吉隆坡看到金河就很兴奋,觉得很棒,却不知槟城人同时也有这样一间happening的广场。”
“把这些东西组合起来,怎能不让槟城人有优越感?所以槟城人的自我感觉良好是有基础支撑的。其实,单从历史角度来看,足以让槟岛人傲视群雄。略懂历史的人都晓得槟城早在1786年由洋人开埠,在百多年前的槟岛已是相当繁荣的州属,她的港口的重要性更在吉隆坡之上,掌握西马的经济命脉,比吉隆坡这首都来得早经济发达。”如此辉煌灿烂的跨世纪发展史,槟人怎能不自我感觉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