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ALKS.CC
标题:
地震
[打印本页]
作者:
深精灵
时间:
2010-10-19 03:39 PM
标题:
地震
地震是一种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发生的地面震动现象。这种地面震动是由地震波携带的巨大能量造成的。在地球内部激发出地震波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震源深度不超过60公里时称浅源地震,大于300公里时称深源地震,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源地震。每年全球记录的地震达几百万次,但其中破坏性地震仅数十次,绝大多数地震对人不产生震感,只有灵敏的仪器才能察觉。另外,地震波中包含着许多关于地球内部运动情况的信息;人工激发的地震波还可用来寻找石油、煤、金属矿、地下水等资源。
地 震 现 象
地震的一种基本现象是地面震动。强烈的地面震动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造成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的破坏,如山崩、地裂(地表可见的断层和地裂缝)、滑坡、江河堵塞、房屋倒塌、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断折、堤坝溃决、地下管道毁坏等。在有些地方还会造成砂土液化,以致地基失效,引起结构坚固的建筑物整体倾倒。在大地震后,震中附近地区可能发生地壳形变,即大面积、大幅度的地面隆起(或沉降)和水平位移。海底大地震时,洋壳的大范围变动会引起海水振荡(大片水域突然上升或下降),可形成高达20~30米的大海浪,即地震海啸。大地震还会激发地球整体的长周期自由振荡,持续时间为几天到几个星期。地震波的能量会有一小部分传入空气中,变成声波,即地声。在大地震时,还有可能观察到天空发光的现象,即地光,其成因尚不清楚。
震 级 和 烈 度
地震强度主要由震级和烈度表示。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它是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震级增加1,能量约增加30倍。对于某次地震,其震级是一定的,例如世界上有记录的最大的一次地震(1960年智利地震)震级为8.5级。烈度表示地面上感受到的地震影响的程度,以人的感觉、物体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地面景观的变化等现象为标志,从“无感”到“毁灭”,分为若干“度”。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震中区震级为7.8级,烈度为XI度。在同一次地震中,烈度会因地而异,通常震中处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的增大烈度逐渐降低。
地 震 成 因
地球内部的岩石等介质在地质构造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并积蓄能量,当岩石的形变量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石就会发生断裂和错动,形成震源,使周围介质发生机械振动,积蓄的能量也快速释放,其中一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携带巨大能量的地震波传到地表便导致地面震动。这就是构造地震。在全球发生的天然地震中,约90%属构造地震,而且历史上造成重大危害的大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火山喷发前的地下岩浆涌动或喷发时火山口内的气体大爆炸,以及洞穴的突然塌陷、人类活动(水库蓄水、油井贮水、地下核爆炸等)的诱发等因素,也能形成震源,产生地震,分别称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地震的发生还与日月引力、地下水迁移等触发因素有关。
地 震 分 布
全球的地震分布很不均匀,存在着一些震中密集的地带,即地震带。在地震带外,地震很少,且分布零散。地震带的存在与一定的地质构造相关,全球地震最频繁的区域分布在板块的边缘。最大的两个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即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它们存在于全球几大板块的接触带上,分布着占全球85%的浅源地震、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与扩张的洋中脊、转换断层、大陆裂谷或大断裂带有关的地震带,统称全球断裂带地震带,这些地震带只有浅源地震,没有深源和中源地震。地震带内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也是不均匀的,显著活动期与相对平静期交替发生,以几十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间隔重复出现。地震带内积累能量有的以一次8级以上地震和若干中小地震的方式(单发式)释放,形成主震型地震序列;有的以一段时期内的多次7~7.5级地震的方式(连发式)释放,形成震群型地震序列。在这些地震带外,处于大陆(或板块)内部的中国华北、蒙古杭爱山、澳大利亚、印度和美国东部等区域,也有分布零散、频度低、强度高的地震发生。而在如加拿大、巴西、西伯利亚、北欧、阿拉伯和南极洲等的大陆内部,以及除洋中脊带外的大洋盆地内部则很少或几乎没有大地震发生。
地 震 预 测
地震是突如其来的,破坏性地震造成的死亡率和破坏程度相当高。由于地震的危害性,人类一直努力地在观测、了解地震并试图做出预测。公元138年,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用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检测到地震。自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各国陆续建立标准化的地震观测台站,在区域地震观测网的基础上,对全球地震活动进行监测。根据地震地质研究和地震记录统计资料,可以宏观地估计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作出地震区域划分。这是一种长期预测,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制定区域基本建设规划需要进行这种预测。
地震前兆指在地震发生之前一段时间内出现,并能够预示地震将要发生的自然现象和仪器反应,若能找到可靠的地震前兆,以及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的关系,就能实现短期或近期的预测。大部分构造地震都发生在有限的地震带内,这为强震的地点预报缩小了范围。寻找地震前兆,是实现确定性预测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尚待探索的科学难题。中国对某种特殊类型的地震有了一定的预报经验,曾对辽宁海城附近1975年和1999年的两次地震作了比较成功的预报。进行地震预报,应以科学预测为基础。为了使地震预报产生积极的社会反应,国际上有一个建议各国共同遵守的《地震预报实施规约》,其中指出,预报意见应直接报告给政府机构并由其负责处置。
作者:
Mr.Lys
时间:
2010-10-20 05:18 PM
大马最多也只是余震罢了。
作者:
我的天使我的爱
时间:
2010-10-22 04:45 PM
马来西亚很少天灾,真的是万幸
谢谢楼主的分享
作者:
月牙儿
时间:
2010-10-22 09:29 PM
幸好大马没有地震~
作者:
草草99
时间:
2010-10-24 07:23 PM
谢谢楼主的分享
欢迎光临 JBTALKS.CC (https://www.jbtalks.cc/)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