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ALKS.CC

标题: 淨空老法師簡介 附 法师开示 [打印本页]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4-16 09:52 AM
标题: 淨空老法師簡介 附 法师开示
本帖最后由 khaijiet 于 2012-5-3 12:28 PM 编辑

淨空法師,法名覺淨,字淨空,一九二七年出生於中國安徽省廬江縣,俗名徐業鴻。一九四九年旅居台灣。五四年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桐城方東美教授、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克圖與儒佛大家濟南李炳南老教授,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十三年,而於佛教淨土宗著力最多。

一九五九年,法師於台北圓山臨濟寺剃度;以恢復聖哲倫理道德教育,弘揚大乘佛法慈悲精神為己任。至今講經教學已逾五十年,從無間斷。首倡「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說,大開印贈經典及運用影音設備、網絡、衛星電視普及仁慈博愛之全民教育的風氣。至今已印購六千五百套以上的《大藏經》贈送全球高等學府、國家圖書館暨各宗教團體。曾受聘任台北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師,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內學院院長。創辦華藏視聽圖書館、佛陀教育基金會與澳洲淨宗學院。指導新加坡淨宗學會創辦「弘法人才培訓班」。現今全球有百餘所的佛陀教育機構聘請法師為永久導師;成千上萬的聽眾,透過遠程教學向法師學習。

除講經教學,法師於各類醫藥、教育、慈善救濟事業也非常關注,不分國家、宗教、族群,平等真誠的貢獻力量。一九九七年始,旅居星洲三年,致力團結新加坡九大宗教,告知世人「世界不同宗教確實是可以團結的」!先後榮獲美國德州榮譽公民、達拉斯榮譽市民、澳洲圖文巴榮譽市民、印尼宗教部最高榮譽,以及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大學、南昆士蘭大學與印尼夏利.悉達亞都拉回教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與榮譽教授。二ΟΟ五年,榮獲英國女王AM勳銜,再次肯定了法師對多元文化教育與宗教團結的卓越貢獻。半世紀以來,法師足跡遍滿五大洲。多次代表大學至亞、澳各地參加國際和平會議;數次陪同新加坡九大宗教、印尼五大宗教、馬來西亞五大宗教代表團,訪問中國(遠至新疆)、羅馬、埃及等宗教聖地與大學。並捐贈泰國僧伽醫院建設基金,實為化解南北傳佛法兩千多年來的隔閡邁一大步。所至之處,不僅深受佛教信眾的擁護愛戴,也與各宗教人士親切交流,真誠學習,成為坦誠相待的老朋友。


二ΟΟ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澳代表,多次訪問老法師,希望與澳洲淨宗學院合作,邀請真正有愛心、有道德學問的老教授、專家學者講演。再加上《弟子規》、《十善業道經》的教學,以中、英、阿拉伯、西班牙、俄、法等六種語文向全世界推廣。利用網絡、衛星電視,二十四小時於全世界各地區反複播放。提供全球人士認識學習神聖至善圓滿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的教育。法師有鑑於近代各宗教逐漸式微,偏重形式而缺乏實質,積極提倡建立「宗教大學」或「多元文化大學」,培育各宗教教師傳道人員,深入教義,提昇素質。誠望各宗教學習者皆能恪奉真主神聖仁慈博愛精神,落實和諧社會的大同理想。

為堅實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學的聖賢教育基礎,法師特於二ΟΟ六年在澳洲昆士蘭省購買建校土地,希望建校培育世界各宗教及優秀傳統文化的師資。以儒之《弟子規》、道之《太上感應篇》與佛之《十善業道》的教誨為扎根教育,戒律基礎,要求全體師生百分之百落實此三門課程。因此三科,不僅是儒釋道三家學術的基礎,實為聖賢「仁慈博愛、誠敬謙和」教育之大根大本。尤於今日社會,老法師更加強調,唯有深明因果教育,才能真正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若不明因果,縱然學習倫理、道德教育,亦容易流於表面,徒具形式。故安士先生云:人人皆明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明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若非切實履行,世出世間所有德行學問僅如空中樓閣,自行化他均難真實成就。


二十世紀英人湯恩比博士曾說:「欲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法師多次參加國際和平會議的經驗,深切認識,唯有建立和諧社會示範區,才能使世人明白肯定「人性本善」,告知世人「和諧是可以落實的」。於是,法師秉持著「但開風氣不為師」的處世原則,於家鄉安徽廬江縣湯池鎮建立「文化教育中心」,培養倫理道德教育的師資,展開小鎮全民倫常教育。老師們經過二個月的密集學習,下鄉上課,短短三、四個月內,已協助鎮中四萬八千居民,道德水平顯著提升,民風純樸,好禮知義。地方領導與百姓深刻體會「『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不是口號」!

一生致力於宣揚神聖倫理道德教育的老法師,以「團結宗教、族群為世界和平的基礎」之理念,深深感動了全世界無數各行各業的志士仁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鑑於此,特於二ΟΟ六年十月,以教育與和平為前提,誠邀老法師於法國巴黎總部,進行為期三天的「二五五Ο年歡慶衛塞節活動」,多方闡揚「宗教是可以團結的」、「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聖賢傳統文化教育於現代社會仍深具實用」等重要理念。此次慶典,有來自全世界一百九十二國的駐法使節、團體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長以及法國重要官員共襄盛舉,對全球宗教人士與愛好和平者而言,實為一次意義深遠的重要活動。

二ΟΟ九年二月,在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先生的支持讚揚下,由老法師領導的淨宗學院與格里菲斯大學於澳大利亞布里斯本市政廳聯合舉辦三天,以《世界宗教是一家》為主題的「澳洲、亞太地區促進和平與和諧之多元宗教高峰會議」。來自亞、澳各地一百四十八個宗教、政府、商業、醫藥、大學、警方和媒體機構的二百八十八位代表出席。與會者反響踴躍,如悉尼吠壇多中心代表所說:「你們舉辦的多元信仰高峰大會,不但惠利這一區的人民,甚至會對人類有極重大的貢獻,因為所探討的問題是全世界所關心的。這個會議,已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記號,假以時日,一定能作出更有意義的貢獻。」

簡言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淨空法師立身處世不變的原則。「仁慈博愛」,「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是他講經教學純一的主旨。「誠敬謙和」、「普令眾生破迷啟悟、離苦得樂」則為其生命中真實的意義。


http://www.amtb.org.tw/
作者: remenlim    时间: 2012-4-16 03:35 PM
阿弥陀佛,顶礼法师~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4-17 12:08 AM
感恩

remenlim师兄

遇善知识,得闻善法。

阿弥陀佛_/\_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4-21 03:58 PM
關於兒童教育

當今兒童道德及行為規範教育,的確是一個值得全社會關心和探討的焦點話題。

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高度發達、資訊日益進步的時代,但同時我們也面臨著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和逐日嚴重的災難。當今媒體的唯利是圖及整個社會的畸形發 展,都對我們的兒童教育工作造成極大的障礙,這是我們整個時代的不幸。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已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只要我們大家都有這種認知並且不遺餘力 的去做,我相信我們還是可以扭轉當前的局面。

我在十多年前就注意到兒童教育的危機,並且在臺灣首倡「兒童讀經運動」,這些年來取得的效果十分明顯。在臺灣,保守估計目前參加讀經活動的兒童已達到數十萬之多,臺中縣的教育局也帶頭在全縣小學推行此活動,這些都是我當時所始料不及的。新加坡的兒童讀經是去年十二月開始的,半年來得到廣大家長的熱烈擁護和支持,至今參加的兒童也已達到二百多名,並且人數還在不斷上升。

所以,我們現前所從事的教導兒童的工作是社會和學校所遺忘的事業。現在的學校只傳授孩子們一些技能,教導孩子們如何生存,但沒有教導他們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更不用說一些基本的認知禮義道德了。

專為兒童設計的多媒體及影音製品方面,我們正在逐步落實中,臺灣方面已經製作了大量的卡帶和CD,這在居士林的「耕心園」可以看到。

希望大家以後更關心少兒教育,切切實實以愛心及自己的行動,為少兒教育的發展作出貢獻。阿彌陀佛。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4-21 03:59 PM
本帖最后由 khaijiet 于 2012-4-21 04:00 PM 编辑

如何得「歲歲平安,年年如意」

中國人在年節中,總是求「歲歲平安,年年如意」。這兩句吉祥話是果報,而果必有因,如果我們不修因,這兩句話就落空了。如何才能得到?「諸惡莫 作」,果然能做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造一絲毫損害眾生之事,就能得到「歲歲平安」。又說「眾善奉行」,眾是多。何謂善?只要是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我 們隨時隨處認真努力去做,就能得到「年年如意」。所以,佛法所說的果報,確實是可以兌現的,決不是口頭上的讚頌而已。

過去一年災難頻繁,天主教說這是世間人造作罪惡,上帝震怒,要懲罰世人,所以勸導大家努力修善,並教大家如何躲避這個災難。佛告訴我們,世尊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以中國人的歷史記載,世尊滅度至今是三千二十二年;換言之,後面還有九千年,所以決定不是世界末日。只是在這九千年當中,佛法與世運結合在一起,有興有衰,興衰交替。而且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依據這個理論,即使再大的災難都能化解。災難從哪裡來的?是一切眾生無明、妄想、惡心所造成的。如果我們能破無明,以正知正見,斷惡修善,世間所有災難就能化解;不但人為的災害可以制止,自然災害也能改變。
我們應當多讀佛法大乘了義經論,特別是《無量壽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及《地藏菩薩本願經》。其中以《華嚴經》說得最詳細、最透徹、最圓滿,分量也很大。所以,細講不容易,縱然自己肯發心,也需要時節因緣,還要有研習修學的環境。環境最重要的是安定的社會、和平的世界,才能將這部經研討圓滿。這部經帶給我們的利益是無與倫比的,特別在現前的社會,世道人心迫切需要《華嚴經》來解決一切紛爭,一切不平的問題。有些國家很重視多元文化,如何做到共存共榮,究竟圓滿,這是現前最嚴肅的一個課題。這個課題,我們在《華嚴經》裡找到精細的方法,與圓滿的答案,只是弘揚這部經的人太少了。

在新加坡,從各處來參學的法師將近四十位,他們非常認真努力,一起共同學習,希望將來都能弘揚這部大經,利益世界一切眾生。這是我們的願望,諸佛如來的願望,也是一切眾生的願望。真正發心捨己為人,必得三寶加持。我們深深明瞭自己是業障深重的凡夫,若得不到三寶威神加持,不但無法契入經典,連理解都不可能。佛家對感應的道理說得很多,這是事實真相,只要我們「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行同佛行」,自然就得感應。何謂佛心?真誠、平等、慈悲是佛心。只要我們也能做到真誠、平等、慈悲,就與諸佛如來同心。佛的願是無條件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能存這個心,發這個願,就與佛同願。心願要落實,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做到,才不至於成為虛願。

新加坡居士林舉辦除夕溫馨晚宴,邀請各個宗教的老人院與孤兒院的全體同仁,共度除夕盛會。晚會中有許多宗教、族群表演歌舞,我們一同欣賞。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化解一切宗教的隔閡誤會,真正邁向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佛心佛願的落實,也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落實。《華嚴經》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能夠融洽歡樂聚會在一起。現在我們能做到,這就說明「大方廣佛華嚴」是我們實際的生活,並沒有與生活脫節。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4-23 09:26 AM
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

黃大夫為大家做了一次保健診斷,發現你們年輕人的身體,不如我這個老人,我聽了很難過。我的身體能維持健康,這是三寶加持的,我完全沒有使用現代保健方法。我相信佛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地清淨、慈悲、善良,身體縱然不保養,也沒有運動,還是很正常。

自古以來,佛門多數的修行人,每天不是坐禪,就是經行、念佛,身心都保持在靜態中;少林寺的打拳武術則另當別論。世間人是講求動態的運動,而靜態的養生之道,明瞭之人不多。我們明白此理,知道心清淨、真誠、慈悲,才是真正養生之道。

【我執】

若將境界向上提升一層,如《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誰生病?有我,我才會生病。由此可知,無我不但將病苦連根拔除,連生死的根也拔除。

破我執相當困難,但非常必要。有我,就有生死、病苦、輪迴這些現象;無我,這些現象完全消除了。大乘法裡,佛教導我們破我執的方法,巧妙絕佳。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說:「大而化之」,此話講得好,這是從發菩提心來的,所以心量要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我們本來的心量,每個眾生原本的心量,與諸佛如來果地上毫無差別。而我們現在落到這種地步,是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這是真正的病根。我們流落在六道,無量劫無法出離,就是沒找到病根,不知從根本上去治療。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4-23 09:30 AM
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我和李會長去看洪恭蘭老居士,送了他一串念珠。老居士說他平常妄念很多,拿到這串念珠後,妄念就少了。他晚上做了個夢,有一男一女來看他,說是玉皇大帝派 來保護他的,勸他要忍耐,並告訴他:「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洪老居士一生沒有耐心,性情很急;他聽了能明白,也很歡喜。醒過來之後,這兩個人就不見了。 他說他已經八十歲了,決定不會欺騙人,這是真實的境界。

「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此二句將般若的義趣完全說出來了。不但我們沒來之前空空,走後空空,現前何嘗不是空空?佛說事實真相是:「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都不是實在的,都是假相,這種假相存在的時間很短,經上形容「如露如電」。如露是講相續相,如電是講剎那際,說明諸法實相確實如此。明白、覺悟之人就稱為佛、菩薩;迷惑、不覺悟之人,以為這是真有,就是凡夫。所以,佛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就在一念覺迷。覺悟的人在夢幻泡影裡得自在,迷惑的人就過得很辛苦。

由此可知,這就是「緣生」,緣起性空。業緣很複雜,有善、惡、無記三類,唯有真正覺悟之人,能運用得非常恰當,幫助沒有覺悟的眾生開悟,這就是諸佛菩薩普度眾生。明瞭諸法是無所有,空空也是無所有、了不可得,能得的念頭與所得的一切物都是空空,我們的心才真正回歸到平靜,回歸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也是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因此,我們就能體會到,為何世尊一生講經說法,《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就是一切眾生不知道諸法皆空的事實真相,不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覺悟之道。凡夫走的是迷惑之道,所以才出現十法界、六道、三途。迷得重的是三途現象;稍微輕一點的是六道;再輕一點的是四聖法界。無論三途、六道、四聖法界都是迷,都沒有契入空理,契入空理就證得一真法界。

「一真」也是勉強說的名相,若我們執著有個「一」,執著有個「真」,又錯了。一的對面是多,真的對面是假,惠能大師說,一多、真假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所以,沒有「一」的念頭,也沒有「真」的念頭,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由此可知,稍稍起心動念就錯了。

學佛要怎麼學?宗門常講:「從根本修」,根本就是一念不生,心地清淨沒有一切念頭。若有個「我現在一念不生」,就已經生了一個「一念不生」的念頭,這就錯了。初學時,宗門用盤腿面壁的方法,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學成之後,要在生活當中去歷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成功了,此時所有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沒有離開十法界、六道、三途,所以法界才稱作一真。若真的有十法界、六道、三途,法界怎能稱作一真?故轉變在心,轉變在認知,認識境界的實相,就是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

「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意思很深,能認識清楚,就會很歡喜掌握緣,成就無量的功德,所謂是積功累德。凡夫錯認了境界,造作罪業,但造罪不是有意的。佛講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源是愚痴,痴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才會做錯事情,用錯緣。覺悟之人了解事實真相,所以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是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是世人的概念,覺悟的人沒有這個念頭。十法界的眾生有這個念頭,一真法界的佛菩薩沒有這個念頭,所謂「作而無作,無作而作」。

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自然感應道交,決定沒有起心動念。古德用敲磬做比喻,敲打比喻眾生的感,磬發出的音聲比喻佛菩薩的應。實際上,佛菩薩的應是自性的感應。而我們將佛菩薩看作人,一切諸法看作實體,大乘精義我們無法體會,所以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宗門覺悟的人常說:「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說盡了事實真相,虛空法界只是一個自性而已。自性是能變,感應是所變,何處有感,何處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感應的理事深廣無盡,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明瞭之後,就曉得怎樣學佛、怎樣做人、怎樣過日子,達到真正的幸福美滿。

世法講「真善美慧」,佛法講「常樂我淨」,這是真有;可是十法界的眾生沒有,一真法界的佛菩薩有;也就是說起心動念的人沒有,不起心動念的人有。佛把心比喻作水,水在平靜不起波浪時,像一面鏡子,把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比喻真善美慧、常樂我淨。可是水一起波浪,雖然還能照境界相,但是支離破碎,所以真善美慧、常樂我淨就失去了。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的心即使應化在六道,隨類現身,隨機說法,還是平靜的。說法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示現時,「現而無現,無現而現」,永遠處在一真的境界,心永遠保持像水一樣的平靜。自性功德就是水的光,能照見一切萬法。在十法界裡,愈往下,心的波動幅度愈大,愈往上波動就小。幾時心在境界裡不動了,以《華嚴經》來說,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自性的般若、解脫、法身就現前了。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4-25 10:14 AM
控制與佔有

【養生之道】

古人教我們,「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這是養生之道,也是攝取營養的一個原則。以佛法來講,真正的養生之道是懂得「養心」,因為心能生種 種法,心是能生,身是所生之法,所以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外面環境就清淨,這是一定之理。但是世間懂得的人少,還是刻意向外尋求補充養分。

真修行人對於身體的養分,不向外求,完全向內。經上講,色界天以上的天人以「禪悅為食」,禪悅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不是從外求得。所以佛說「財、色、名、食、睡」這五樣都能捨棄,這五樣稱為「五蓋」,將我們的心性、智慧、德能蓋覆住,使我們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這五樣是欲望,若對這五樣生起貪念,煩惱只有增加,不會減少,那煩惱豈能斷得掉?

佛陀教弟子,對於飲食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佛陀當年在世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而且托缽只許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就回去修禪定。這種作為,都是幫助我們克服欲望、貪心、煩惱,要懂得這個道理。

因為我們有這個色身,所以在飲食上的攝取,不能不維護色身健康。若身體不健康,要麻煩別人來照顧,住在道場也連累常住,這都不好。但要明瞭,健康之道總在清淨心。對自己決定是清淨心,清淨無為;對人、對事、對物要有大慈悲心,無所不為,我們才真正以行動照顧大眾,幫助大眾。這都是世出世間聖人教導我們的。

【控制與佔有】

可是愛心是義務的付出,決定不能佔有。凡夫的愛心,縱然是對自己的兒女、親人很愛護,也不算是慈悲。因為他有控制、佔有的念頭,念念想控制、佔有一切人事物,這是錯誤。錯在哪裡?佛告訴我們「能所皆空,了不可得」。六百卷《般若經》裡,「不可得」這三個字重複千遍以上,就是要我們牢牢記住,「不可得」是事實真相。以為一切有能得、有所得,那是愚痴、無明。

若了解一切法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你就解脫了。「解脫」,用現代話說,就是心裡沒有負擔,你的心就得自在,妄想、分別、執著就會全部放下。我們處處放不下,主要是愚痴沒有破,還以為有能得、有所得,心裡還有負擔,所以生活很痛苦,修學功夫也不得力。

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所作所為全是「夢中佛事,水月道場」。道場建立得再大、再輝煌,覺悟的人視為鏡花水月,沒有絲毫執著、慳貪,這才顯示出大自在,這才是高度的享受。生活中對一切人事物有受用,絕對沒有控制、佔有的念頭,這才是過佛菩薩的生活,凡夫與佛菩薩不相同之處就在此地。凡夫是念念當中要控制別人,念念當中要佔有一切,所以心裡患得患失,憂慮煩惱永遠不斷,這種日子過得好苦。

而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一定圓滿含攝「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五句中的任何一句,都含攝其他四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慈悲心不清淨、不平等,就是佛法講的四種慈悲的「愛緣慈悲」。這是凡夫的慈悲,沒有捨棄控制、佔有,沒有捨棄種種要求,這不是大慈大悲。愛緣慈悲往上提升,是「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再向上是「無緣慈悲」,大慈大悲就是無緣慈悲。無緣就是無條件,無有要求、無有佔有、無有控制,這是諸佛與法身大士的大慈大悲,也是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的慈悲心。我們要是用這種心來處事待人接物,在處事待人接物裡就證果了;像《華嚴經》說的「入大解脫門」,就成佛了。這個大也是大乘的意思;小的解脫門是阿羅漢,小乘聖者。


【讀經聞法重要】

我們是凡夫,業障、習氣、煩惱非常深重,很不容易斷除,唯有用覺悟的方法才能斷除。所以讀經聞法非常重要,一天都不能間斷。我們不是上根利智的人,不可能短時間的聽聞、學習就能開悟。中下根性的人,想在一生中得利益,唯一的方法就是讀經聞法,長時間的薰修,才能契入《華嚴經》所講「入佛法」的境界。入佛法就是覺悟,這是真正得大利益。

【管事操心】

我是個凡夫,是個中下根性的人,今天能有這點成就,能有這點小智慧,是四十多年天天讀經、天天講經得來的。也有一些大德們也是講經,但他們除了講經外,還要管事;管事要操心,對自己多少有妨礙。我這一生的緣分殊勝,一生中「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所以世俗間的事務,對我沒有障礙,才能有這點成就,這也是我現身說法為大家做個榜樣。

什麼人能管事?真正得清淨心的人。所以古代寺院叢林裡的管事,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再來的。我們不是聖人應化,我們是道道地地的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若也辦事,就是捨己為人,也值得敬仰。雖犧牲自己的定慧來服務大眾,但是戒一定要清淨,這才是修真正的福報。戒清淨是如理如法的照顧大眾,沒有私心,以真誠、愛護、關懷,幫助一切大眾好好修學。

韓館長就是這種人,她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她創建道場,成就大家,對我們的恩德很大。我們對她的報答,是表現在臨終那一刻,我們送她往生,這是大報恩。可是這種緣很不容易得到,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好的緣分,這麼好的機會。她若不能往生,來生得大福報,作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但世間的福報,做到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還是搞六道輪迴,出不了三界,所以那個福報不是究竟圓滿的。我們現在清楚明白,唯有往生不退成佛,才是真實的。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4-25 10:23 AM
學佛就是學做人

學佛就是學做人,學做一個好人,學做一個明白人。儒家講「止於至善」,佛法確實將這句話圓滿做到了。「至善」是善達到極處,達到究竟圓滿。儒、佛都有一套 達到至善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基礎,可說是完全相同。儒家教學首先列出「三綱、八目」,佛法教學首先提出「四弘、六度」,這兩者的精神與內容非常接近。可見 孔老夫子與釋迦牟尼佛的思想、見解、教學、行持,不謀而合,正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修學第一要發願,儒家講要立志,立志作聖賢、做大事,而非立志作大官、發大財,享榮華富貴。何謂大事?佛家講「死生事大」,這句話把「大事」徹底圓滿說明了。在佛法裡,大事因緣講到究竟圓滿處,就是普度眾生,也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度」是比喻,度過生死苦海,度過六道輪迴,這才是大事。

眾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在生死輪迴裡,永遠不能脫離;經上講的「可憐憫者」,指的就是六道眾生。六道的情況,唯有佛菩薩清楚,而凡人迷在其中,不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就是我們生死與生活狀況的真相。

佛告訴我們,只要在輪迴裡,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三善道壽命最長的是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是八萬大劫;一個大劫是這個世界一次的「成住壞空」,八萬大劫就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有如此長的壽命。而惡道時間之長,就更可怕了,《地藏經》云,地獄的壽命是無數劫。即使在畜生道,壽命雖然不長,但是畜生愚痴,堅固執著這個身形就是自己,所以很難擺脫。世尊在世時,祇樹給孤獨園有一窩螞蟻,世尊告訴弟子們:「七尊佛都過去了,這一窩螞蟻還沒有脫離螞蟻身,生生世世還投身作螞蟻。」這個時間超過非想非非想處天人的壽命太多了。

所以,佛菩薩常常提醒我們,警告我們,三惡道決定不能去,墮三惡道很容易,脫離三惡道就太難了。佛菩薩雖然慈悲,應化在惡道度眾生,但惡道眾生愚痴至極,還有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比度人道要困難很多倍。雖然如此,佛菩薩還是不捨棄,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

六道眾生最容易得度的是人道,所以菩薩示現成佛也在人道。什麼原因?佛菩薩示現在何處,是與那裡的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才有應。由此可知,人道與佛菩薩感應的力量大,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人間,示現作佛、作菩薩,這是正理。


我們這一生能夠得生人道,機會非常難得可貴,可貴在容易覺悟、容易得度,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機緣。而這個機緣並不長,因為人的壽命很短促,縱然活一百歲,也是一彈指、一剎那而已。壽命短,顯得這個機緣格外可貴,因此得人身若不聞佛法,實在可惜;而得人身沒有機緣聞佛法之人,確是佔大多數。在現代,佛法藉著科學技術,普遍向全世界宣揚,無論信與不信,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世間人有福。若在這一生中,真正能脫離六道輪迴,就是真的成就。反之,這一生不能脫離六道,來生依舊免不了輪迴;這一輪迴,不知道要輪迴到哪一劫,才能再遇到佛法。決定不可能生生世世都遇到佛法,若生生世世都能遇到,我們早就成佛了,可見這相當不容易。

遇到佛法,大家都希望在這一生中成就,這並非難事,確實每個人都能做到,關鍵就在覺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覺悟;將毛病改正,這是修行。要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就無從改起。但一個人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很難,他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而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自以為是。菩薩與凡夫不同之處,就是菩薩沒有「自以為是」的觀念,只知道自己毛病太多,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這是覺悟的人。迷人自以為是,即使反省也認為自己沒有過失,過失都在別人。殊不知見到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幾時見不到別人的過失,自己的過失就沒有了。

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見到別人有過失,就是自己煩惱習氣起現行。外面是緣,緣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引出來,這就是大過失。所以會修行的人,所有的外緣都是善知識,善人善事可以學習,惡人惡事資助自己反省改過,順逆都是善知識。在反省中,正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菩薩修行能成佛之理在此。

若不明道理與事實真相,學佛不能從心地上真正做一個轉變,就是學佛也依舊造罪業,正是古人所講的「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僧」,不一定指出家人,在家人也包括在其中;僧是團體,無論出家、在家,學佛的團體都稱為僧團。

我們現在修學念佛法門,能幫助我們斷煩惱、長智慧,脫離生死輪迴,圓成佛道。在無量法門裡,這是第一希有殊勝的法門,很不容易遇到。尤其是現前這種共修的道場,不是人力所為的,是諸佛菩薩加持的,所以道場有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大家在此道場修學,應該格外珍惜這份希有難逢的因緣,要認真努力,決定在這一生中圓滿成就。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4-27 01:51 PM
本帖最后由 khaijiet 于 2012-4-27 01:54 PM 编辑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無論順境、逆境都是增上緣,只要善於運用,都是很好的鞭策。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勇猛精進,將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所以無一不是好事。幾時我們真正能將境界、觀念轉變,看一切人皆是善人,一切事皆是好事,就能入佛菩薩的境界。

如何轉變?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三人是比喻,指自己、善人和惡人。善人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效法、學習;而惡人也是我們的老師。凡夫永遠不 會發現自己的過失,只會看別人的過失;聰明人看到別人的過失,會回光返照反省自己,無則嘉勉,有則改之,所以惡人也是老師。佛菩薩之所以能作佛菩薩,道理 在此地。而凡夫看到善人心生歡喜,看到惡人心生討厭,永遠墮落在分別、執著裡,所以不能作聖。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真實的教誨。何以不見世間過?實在說,世間沒有過,過是從自己的分別、執著裡來的。但是明明那個人有過,怎麼說是從我的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這個道理很深,初學佛法之人很不容易理解,也很不容易接受。真正深入經藏之人,修行有功夫、有心得之人,聽了就能理解。

這個原理就是「華嚴經」上講的,「諸法實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誰的識?自己的心,自己的識,所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境就是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境從哪裡來的?心變現出來的,離了心就沒有外境,外境與自己的心識是一不是二。若能參透這個道理,就能理解何以世間沒有過。

因此,善境界是自己的善念變現出來的;惡境界是自己的惡念變現出來的,與外境真的不相干。實在講,若沒有入這個境界,這個道理真的不好懂,所以佛再用比喻來說明。「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裡會夢到好人、惡人,也會夢到順境、逆境,夢醒之後,再去想一想夢裡的境界,真有善人、惡人嗎?真有順境、逆境嗎?沒有,這都是自己意識心變現的,佛教導我們從這個淺近的比喻去思惟。

眼前這些現象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學過唯識的同修應當有這個常識。可是實際上的境界,我們沒有能證得,也就是說我們入不了唯識的境界。何以入不了?沒有轉識成智,所以我們還是凡夫的境界,不是佛菩薩的境界。而佛菩薩的境界,是在作夢裡,就覺悟了「我在作夢」,眼前的境界全是夢中境界。所以,覺悟沒有離開夢境,還繼續作夢,但是已經清楚「我在作夢」,就是在作夢時喚醒夢中人。因此,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在十法界,如「普門品」裡所說的,「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所以,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啟建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這兩句話將佛菩薩應化的真相說出了。水中之月、鏡中之花都不是真的,這是說明境界的真相。


【教學】

何謂佛事?佛事是教化眾生的事業。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示現在世間,只有一樁事情,就是「教學」。世間一切事都不是真實的,唯獨教學是真的。因為這個教學不是普通的教學,是破迷開悟的教學,覺悟才是真的。覺悟的學問,就稱作「佛學」。「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音譯的,意思是真實的智慧、真實的覺悟。佛法教學,用現代說法就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教學」。但是講「多元文化社會教育」,還不能很清楚的將佛法教學的理念襯托出來,因為多元文化社會教學的內容太多了。佛法的教學是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才能將其教學內容顯示出來。佛法初級的教學是斷惡修善,這一層除佛法之外,很多宗教團體也都在做,唯獨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是佛教育裡獨有的。

這是大事因緣,「法華經」云:「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是真正的大事。因為我們無法體會大事因緣的真相,因此對佛法的修學、信解就不能夠深入。所以,我們雖然遇到這個大事因緣,往往就空過了。佛告訴我們,這個機會很難遇到,開經偈云:「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是事實。得人身、遇佛法的機會太難了,遇到而能掌握、利用這個機會,真的開悟、轉凡成聖,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所謂鳳毛麟角。而掌握機會的人,這一生真的轉凡成聖,就作佛了。

【往生實例】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念佛堂,有一位六十二歲的老居士,告訴李木源居士,他要往生了,請李居士為他辦後事。李居士告訴他:「我要帶一百多人到中國去朝山,總共四十天。你要往生就趕快,不然就等我朝山回來,你再往生。」這位老居士就跟他說,那我提前往生好了,就和李居士約定好往生的時間,李居士答應他了。他到往生那一天,病情比較嚴重,家人將他送到醫院,他就大聲念佛,連醫生、護士、病人都跟著一起念佛。結果一分一秒不差,他真的往生了。所以,功夫到家了,往生可以提前,也可以延後,真的是生死自在。

我常說,居士林的念佛堂有佛菩薩在念佛,哪些是佛菩薩?那些往生的人都是佛菩薩,這是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下次再來這個世間,就是佛菩薩乘願再來,而不是凡夫。他們為我們做了往生的見證。


【不能往生的原因】

為何有些人念佛不能往生?最大的障礙,就是世間情緣沒有放下,這是業障。我在講經時,也勸勉跟我學講經的年輕法師們,不但世緣要放下,講經的法緣也要放下,不能常常掛在心裡,掛在心裡也是障礙。講一天算一天,不必想著我明天還要講,明年還要講,這樣反而耽誤了往生作佛的大事。連弘法利生也是隨緣而不攀緣,決定不掛在心上,心上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心地一塵不染,往生才有把握,生死才能自在。

現在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還沒有清楚、明白,不要緊,也不要著急,只要對經上所說的道理,能深信不疑就好了。而且佛講得太深廣,不是我們的常識能夠理解。我們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佛光一加持,我們的業障消除了,智慧恢復了,經中所說的道理與事實真相,就能親自證得。

因此,凡是修行功夫不能成就,念佛不能往生,都是沒有真正放下這些牽腸掛肚的事情。故「看破」與「放下」,這是佛門修學的大總持法門。

【災難起因】

大家都知道世間有災難,而災難從哪裡來?不善業感召的。我們的心不善,心有是非人我、自私自利、貪瞋痴慢,行為專門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要知道,損人決定害自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己。而人死了會墮三途,就是因為做些損人利己之事。真正明白道理,就要全心全力做利益眾生之事,利益社會之事,決定不要想著利益自己。想利益自己,那是三途業,決定不是好事。

我們現在雖不在三途,體會不到三途之苦,但實際上過去生中,我們不曉得有多少生、多少世在三途裡受苦。現在脫離三途得了人身,以前的事情全部忘記了。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有宿命通,能知道自己前生的事情,想到前生墮在地獄裡受苦,還心有餘悸,身上流血汗。從這個地方,我們冷靜去思惟,就能體會到地獄之苦。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4-27 01:52 PM
本帖最后由 khaijiet 于 2012-4-27 01:56 PM 编辑

【輪迴果報】

古人筆記裡記載很多輪迴果報之事,而在現實環境裡,我們只要冷靜觀察,這些因緣果報都在眼前。過去,我在美國蒐集了一些西方輪迴的報導,他們多半是用催眠的方法,使人進入深度催眠狀況,說出自己前生之事。結果發現有從人道來的,有從畜生道來的,有從鬼道來的,還有從外星球來的,他們用這種方法證實人確實有前世。人有前世,當然就有來世,所以他們相信三世因果,相信佛家的輪迴說法,肯定這是事實,決定不是虛妄。

中國杭州東天目山昭明上院的居士們說,東天目山有佛菩薩、護法神、鬼神在一起修行,感應不可思議!現在那個道場是念佛道場,若是心術不正之人,或不是真正修行人,會遭受護法鬼神的懲罰,鬼神會請他下山。所以,那裡有諸佛菩薩照顧,龍天善神保佑,那個地方有福。

又說了一個輪迴的實例,是一位同參道友的親戚,晚上在鄉村裡開著拖拉機,在路上遇到五個人想搭便車,請他送他們到一個人家裡去,並答應給他一百元,他歡歡喜喜的將這五個人載過去。回家之後,他請太太準備一點菜、一點酒,說今天發財了。他太太說沒有錢,他將這一百元交給她。他太太一看,這是冥紙。他氣得不得了,第二天一早四點鐘,開車到這家來詢問。主人開門問:「什麼事?」他說:「昨晚送五個人到這裡,說好要給一百元人民幣,結果給了一張冥紙。」主人說:「昨天沒有客人來。」他說:「明明我載五個人進你家大門,怎麼說沒人?」主人想了一下,「昨晚我家老母豬生了五頭小豬。」他去看了,發現昨天給他一百元的那個人,戴了一頂白帽子,這五頭小豬裡,果然有一頭小豬頭上有幾根白毛。他想昨晚肯定遇到鬼了。這是最近的事情,說明人投胎墮落畜生道變豬。

我聽了這些事,我認為這都是佛菩薩示現的,因為真正去投胎,是懷孕時投胎的,而不是出生時才投胎的。出生時去投胎,這個例子很少,這叫奪胎。也就是老母豬懷孕時,那五頭小豬是另外的神識去投胎的,但是小豬一生下來就死了,其他的神識立刻進去借牠們的身體,這叫奪胎。而奪胎的人都記得前生的事情。


【解冤】

佛家講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不僅一家人如是,一國人如是,整個世界人亦復如是。因此,我們還能與人結怨嗎?古聖先賢教誨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明白、覺悟了,就要將所有冤結化解。用什麼化解?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化解。肯吃虧,肯上當,絕不與人結冤仇,處處學忍讓,學謙讓,真正做到「與人無爭,於事無求」。活在這個世間,隨緣度日,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上上人,一切諸佛讚歎,龍天善神恭敬擁護。真正往生了,在佛法裡講,這個身稱為「最後身」,下次再來就是佛菩薩示現乘願再來度化眾生的,而不是業力來投生的。

【講經方法】

沒有真正覺悟,沒有真正明瞭,想要弘法度生決定有困難,因為無論你是說理、說事都講不透徹,讓人家聽了半信半疑,或者是完全不能接受。古來祖師大德們,都是開悟之後才弘法利生;沒有開悟時,沒有人敢出去講經。可是李炳南老居士當時鼓勵我們這些學生,沒有開悟也要出去講經,因為沒有人講,所以老師的水平往下降了。李炳南老居士教導我們講經的原則:完全講別人的註解。註解我懂得一成就講一成,懂得兩成就講兩成。遵守孔老夫子的教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的就講,不知道的就不講,這樣就沒有過失。


開始講的時候,我們完全覆講老師所講的。因為經我們看不懂,古人的註解我們也看不懂,我們只有學老師的,老師怎麼講,我們就怎麼講,講久了就有一點悟處,然後就可以依照古人註解來講。時間久了,自己也有一點修行功夫,這個功夫就是看破、放下,這時就能看懂佛經。印光大師說得好,能放下一分,就能看懂一分;能放下十分,就能看懂十分。

從最粗淺的講,就是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人我是非,放下貪瞋痴慢,要把這種念頭轉過來。李炳南老居士常講要「改心」,改心是改變觀念。沒學佛時,起心動念想自己;真正學佛之後,起心動念決定不想自己,想眾生。怎樣利益眾生,怎樣幫助眾生,完全不想自己,這個方法妙絕了。

【破四相】

如何能夠超凡入聖?「金剛經」上有個很好的標準,「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只要你有四相就是凡夫,不是菩薩。由此可知,放下就是四相放下了,真正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能轉凡成聖,「金剛經」的四相是凡聖的分水線。

我初學佛時,總以為「金剛經」是大乘經典,經上所說的一定是大乘人的境界,大乘人就是圓教初住菩薩。最後我才領悟到,原來小乘須陀洹果就已經離四相。由此可知,四相是佛法修學絕對的標準;換句話說,要是不能破四相,小乘初果都沒有分,大乘就不必說了。然後我們才知道學佛難,幾個人能破四相?這才回頭念佛。

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哪個宗派、哪個法門,都要破四相才能證得初果;這個初果是指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則是指初信位菩薩。你要是沒有能力破四相,佛法殊勝的利益就絲毫得不到。所以這才回過頭來,求一個帶業往生,帶什麼?四相。四相沒破,能否生淨土?能生,生凡聖同居土。四相破了,破的功夫不深,就生方便有餘土。四相完全沒有破,只要念佛功夫能將之伏住,不起作用,這樣就能往生;若伏不住就不能往生。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念佛人很多,往生的人並不多,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對這一句佛號要深信切願,心裡只求西方淨土,只求親近阿彌陀佛,其他的世緣統統隨緣,一切不要放在心上,這樣四相雖然沒有破,也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生凡聖同居土,也是無比殊勝,因為西方世界的四土是平等的,生凡聖同居土也等於生實報莊嚴土,這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裡所沒有的。故世尊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我們真正覺悟了,就要走求生極樂世界這一條路,不再搞生死輪迴,因為生死輪迴太苦了。年歲大的人一生經歷過了,絕對不再幹這個事情。年輕人雖然沒有經歷過,多看看老人的苦,看看世間生老病死苦也要覺悟,要求解脫,不再幹傻事。不但自己要求解脫,還要全心全力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學佛,幫助別人認識淨土、修學淨土,這個功德無比殊勝,還能增高自己往生的品位。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4-30 10:10 AM
依報隨著正報轉

【依報隨著正報轉】

印祖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文昌帝君陰騭文」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其用意何在,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安士全書」可以說是佛門的著述,因為周安士 先生是虔誠的佛弟子。「安士全書」共有四篇,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分量最大;接著「萬善先資」,是勸人不殺生,勸人素食;「欲海回狂」,是 勸人不邪淫;末一篇,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此書的內容。「文昌帝君陰騭文」及「太上感應篇」都是道教的。印祖推行的「太上感應篇彙編」,註解得很詳細, 歷來也不斷的增加一些公案因緣。

學佛,如果連人都做不好,怎麼能作佛、作菩薩?不但佛菩薩做不了,實在說聲聞、緣覺都沒有分。須陀洹有能力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稱為「入流」,入聖者之流。倘若我們沒有這種能力,決定是生死凡夫,生死凡夫決定在三途受報。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六道業因擺在面前,自己想想與哪個相應。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的祖師,他全心全力推行這三本書,我們今天對他的用心愈來愈清楚,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傳記裡說,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一生的行誼,確實很像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表智慧,觀世音菩薩表慈悲,他教導我們的是真實智慧。

印祖一生提倡這三本書,用意是挽救現前的劫難。劫難是人心造成的,是誰的心造成的?我自己的心造成的,這個劫難才有救。若劫難是他們造作不善,這個劫難就沒救了,自己也要跟著受難。決定不能把過失推給別人,好事是別人做的,壞事決定是自己,是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修行不如法,所以才造成這個依報現象。依報隨著正報轉,真正有大慈悲心、大智慧,要從自己來轉變,自己轉變,身心世界統統就轉變了,正所謂是心清淨則身清淨,身心清淨,世界就清淨。佛法稱為內學,就是從內心裡去做功夫。

【珍惜法緣】

西方預言家諾查丹瑪斯,與「了凡四訓」裡的孔先生一樣,認為一切災難是命運,是上帝的安排,決定不能更改。這是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然的道理,佛在經論裡說得很透徹,不但身邊點點滴滴的這些果報是自己所造,擴展到虛空法界也是自己一念自性變現的。這些人非常聰明,緣不具足,沒有遇到佛法,若他們能遇到佛法,一生當中一定修行證果,決定有能力脫離三界。

我們能夠遇到殊勝的機緣,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要珍惜、要解義,佛所講的不能深解義趣,就得不到利益。唯有深解義趣,才能真正指導我們的生活、行為,才能得殊勝的功德利益。深入經藏,就要天天在講台上講,一天都不鬆懈,長期薰修才能大開圓解,大開圓解與宗門的大徹大悟境界完全相同,這才能契入如來境界;不但超越六道,實際上也超越十法界。

我們肯定能做到,只要排除自己的障礙,障礙是煩惱習氣,一定要遠離,要發大誓願,「捨己為人,救度一切眾生」,只要具足這兩個條件,就有成功的可能。成功的早晚在精進,能夠精進不懈,成就就快速;若精進緩慢,成就就延後。對我們妨礙最大的是情執,無量劫來修行不能證果,就是被這些障礙了,要認識清楚,要徹底放下。放下之後,才知道利益無邊,智慧開了,煩惱斷了,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領域拓開,物質生活也拓開了。諸佛菩薩及法身大士的生活空間,是以虛空法界為家,一切眾生是他的化身、應身,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生命的整體。這種受用,不契入境界是無法體會得到的。

許多人想契入這個境界,沒有緣分,沒有機會。現在從世界各地,到此地來參學的人數月月增長,這都是仰慕佛法而來的。但是受到旅遊的限制,有很多人從中國來,只能停留二十四小時。為了求法,不遠千里而來,這種精神值得敬佩。緣分好一點的人,以探親的名義可以住一個月,他們才真正明瞭緣分之可貴。天天在一起的人,不懂得珍惜緣分,所以也就不會精進努力,這是我們修學成敗的樞紐、關鍵。

我過去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我算是外地人,所以特別珍惜這個機會,能親近一天,絕不放過。我沒有想到,有那麼好的機緣能親近他十年,十年如一日。我常想一旦緣沒有了,離開台中,就沒有機會再來學習。住在台中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原因就是他們認為老師長住台中,機會太多了,今天不會還有明天,今年不會還有明年。一直到了老師往生,才後悔莫及,沒有抓住時間與機會。外來求法的人,心態不相同,真誠懇切,幾句話的點醒,一生受用無窮。這些道理、事實我們都要明瞭,印祖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經上說,大千世界七寶不足以為奇,遇到佛法是珍奇。佛法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套一句宗教的話來講,佛法能幫助我們得到真正的永生。有智慧、真正聰明之人認識機緣,他們求之不得,怎麼肯捨棄?諺語常講:「人在福中不知福」,這是說已經遇到機緣之人,不知道珍惜。

所以我們要加強教理的深入,徹底放下身心世界,一切為眾生,為佛法久住世間,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消除一切眾生的災難,要靠大家真正覺悟,認真努力。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5-3 12:11 PM
如何修行

常言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處逆境的時間多,稱心如意、順境的時間少。要如何處逆境,印光大師給衛錦洲居士的一封信中,教導我們,遇到逆 境應該如何去對待,在逆境當中應如何修學,這是很重要的一篇開示,我們要多讀幾遍,要認真努力修學,遇到別人有困難,才知道怎樣去幫助他。

佛經具足「教、理、行、果」四法,當中最重要的是「行」,現在人所謂的「落實」。教、理若不能變成實際的生活行為,等於白學,必定還是隨業流轉,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佛教導我們做個轉變,要從念頭轉起。從哪個念頭轉起?從自私自利的念頭轉起,一切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證果,都是從此地著手。古往今來,世間哪個人不是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這是自私自利,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為一切眾生。此念頭一轉,就是轉凡成聖,就徹底轉過來了。

念念之中決定沒有自己,只有一切眾生。我到此世間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若還常想著自己的利益,這是凡夫。斷惡修善,造惡有惡報,種善因得善果,若還是為自己,仍是凡夫。轉迷為悟,真正覺悟必定是捨己為人。此念頭沒生起,願心沒發,縱然覺悟,還是有限;這種悟不能斷煩惱,不能出三界、了生死,這個悟得淺。何謂上根利智?就是從根本上轉變,為一切眾生不辭一切辛勞。讀書是為眾生讀的,因為發心要為眾生服務,一定要有豐富的常識,真實的學問。修養品德也是為服務一切眾生而修的,乃至於穿衣、吃飯,養活色身,也是為了能多服務眾生。


世間人體力衰老之後有退休,佛法沒有。「釋迦譜」、「釋迦方誌」,都是世尊的傳記。釋迦牟尼佛沒有退休,佛的眾弟子們也沒有退休。在中國佛門裡,有退居和尚,這是年歲老了,將工作傳給底下一代年輕人,自己退休了。在中國,出家人退居這種作法,在佛陀經典裡沒看到過。所謂退居是將一些執事交出來,不是養老。中國佛教跟古印度佛教,在制度上完全不相同。世尊在世,純粹是教學。世尊在後期,也接受國王大臣、長者的供養,譬如接受林園精舍的供養,是為了大家有安定的住所。但是世尊只接受使用權,決定不接受所有權;換句話說,暫住而已,決不是據為己有,所以心沒有罣礙。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由帝王供養當時從印度來的高僧,也只是接受使用權。一直到唐代中葉,佛教在中國有了重大的改革,就是叢林制度。這是馬祖道一和尚(禪宗第八代祖師),與百丈禪師發起的。這個制度好,過去方東美先生非常讚歎。在這以前,佛教教學是屬於私人教學,叢林的方法是將教育正規化、制度化,也就是現在所講的大學,叢林就是大學,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叢林的組織和設施,與現在的學校一樣,只是名稱不相同。叢林的主席、方丈,後人稱為住持,這是校長,負教化的總責任。下面有綱領執事,分成三個機構:首座和尚,用現在學校的性質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阿闍梨是現在稱的法師,就是教授。有組織、有計畫,制定一些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就是在中國形成的分科判教。其用意就是將佛經做一個整理,依照經典內容的性質,程度的淺深,編排教學的順序。但是最基本的是德行培養,這是儒佛都不例外。

近一兩百年來,佛教衰了,至今衰微到了極處,原因就是沒有依照成規去學習。儒家的規矩在小學,跟現在的小學不一樣,儒家的小學是德行的培養,德行培養一定要從小開始。小孩聽話,教他守規矩,養成他的習慣。「禮記」裡所記載的,小學教的是生活教育,灑掃應對,孝親尊師。在學術上面,只是教導背誦經文,沒有講解。利用少年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將所有古聖先賢的教誨統統記住,一生都不會忘記。無論在何時,在什麼環境,起心動念就會想到古聖先賢的標準,不會違越。讀書的用意在此地,不敢犯規,不敢做錯事。是非邪正善惡的標準,古聖先賢的經驗提供給我們,諸佛菩薩的經驗也提供給我們,我們要想超凡入聖,還是要依此模式才能成就。若自己另立一套標準,沒有不失敗的,一定要循規蹈矩。所以經典的教訓要記住,理論要明白透徹,然後將這些道理教誨落實在生活上,這稱作「修行」。

古代出家人五年學戒,那是基礎教育,現代沒有了。五年學戒不是學律藏,而是五年當中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的教誡就是沙彌律儀,男眾是比丘戒,女眾是比丘尼戒,三聚淨戒。要認真學習,成就自己的德行,這是儒佛相同之處。孔夫子教學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最後是文學。政事,即現今講的一般辦事常識;也就是說,將來為社會、國家、人民服務的本事,這是屬於政事。行有餘力才能學文學,文學是提高自己精神生活的享受,所以擺在最後。佛家教學亦不例外,首先是戒行,培養自己的德行。一定要重視行經,也就是將經典的理論、教誨,落實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順境、逆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佛祖的教誨,我們這一生才能得度。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5-5 02:52 PM
多元文化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佛所行處 靡不蒙化】

如何真正推動佛法?《無量壽經》云:「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這是說佛教普遍推行的處所,一切眾生都得到佛陀的教化。這個「行」是指佛陀教育的推行,而不是佛走到那個地方。

【淨業三福】

無論大乘、小乘,任何宗派、法門,修行的根基都是「淨業三福」。佛菩薩的願望是「四弘誓願」,這是佛家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我們一生努力的方向,希求的目標。淨業三福的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一切諸佛如來自行化他,也不離此八字。

一般人的觀念,父母就是這一生生育我們的。而學佛人知道,人有過去世,還有未來世。從時間上講,佛講的「父母」不是指現前的,而是從現前去推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從空間上講,《菩薩戒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若將時間、空間合起來,才曉得佛所講的「父母」,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開經偈云:「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要懂得如來的真實義,否則這一生的修學,只能跟佛結個法緣,得不到結果。


【善根】

無量劫來,我們曾經與佛結的緣非常深厚。《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有這樣深厚的善根,求願往生的念頭依舊生不起來。「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今天聽到淨土法門,都想求往生,都想親近阿彌陀佛,證明我們的善根福德相當深厚,絕不亞於阿闍王子等人。

【緣】

我們這一生能否成就?善導大師說得好,「總在遇緣不同」。若我們這一生遇到的緣殊勝,能將事實真相的道理搞清楚,又能發廣大心,做到《無量壽經》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成功了,就能永脫輪迴,作佛去了。

【多元文化】

我聽說有些同修對我的修學生起疑惑,認為我現在不是專修淨土,而是在搞多元文化。其實這件事,就是俗話常講的「文字障」。

何謂多元文化?這個名詞,我從前沒聽說過,我是到澳洲參加尤里先生舉辦的「多元文化論壇」,才知道有個多元文化。我一聽這個名詞,再看看他們的作法,原來這就是佛家講的「發菩提心」,四弘誓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淨業三福最後一句「勸進行者」,也是《無量壽經》說的「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佛在每個場合用的名詞雖然不同,但是意思都一樣。

我們要問,「眾生無邊誓願度」,過去父母要不要度?佛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諸佛」,未來諸佛要不要度?一切眾生,包括許多不同的族類。你們很慈悲,常常放生,連畜生都有慈悲心度牠,難道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宗教就不度了嗎?這豈不是矛盾?天天讀經,天天聽經,聽到迷惑顛倒,疑慮重重,這不能怪我,我說得相當清楚,要怪自己不會聽。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告訴我們,聽經、讀經的三個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果然能遵守馬鳴菩薩這三個原則,你讀經、聽經會開悟。若不會運用這個原則,聽經著音聲相,讀經著文字相、著名詞術語相,聽了又胡思亂想,著心緣相。以這種方法聽經,愈聽愈糊塗,愈聽愈迷惑,怎能懂得如來真實義?

我到澳洲一接觸多元文化,就知道那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廣度各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這件事情是誰開始的?諸佛如來。我們接觸多元文化、推廣多元文化,就是落實《無量壽經》,落實「大方廣佛華嚴經」。經不是聽過就好了,而是要將經教變成生活、工作與處事待人接物的指導方針,這才是真學佛。

諸佛菩薩「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應以基督教身得度者,佛菩薩就示現牧師而為說法;應以伊斯蘭教得度者,佛菩薩就示現阿訇而為說法。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各個宗教、各種族群都有,你若還嫌棄這個宗教,厭惡那個族群,就是還有分別、執著,這就不是菩提心。往生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縱使做到一向專念,但沒有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

過去無量劫來,我們生生世世都做到了「一向專念」,卻不能往生淨土,原因就是沒發菩提心。菩提心真正發了,就是儒家所說的「仁者無敵」。「仁」是仁慈的人,心地仁慈的人沒有敵對,對於冤親債主都像家親眷屬一樣愛護。他只有愛心,沒有怨恨心,無論對人、對動物,乃至於對植物、礦物,都是以真誠的愛心來看待,這稱作菩提心。若看到這個歡喜,看到那個討厭,這是輪迴心,輪迴心一向專念,還是搞輪迴;唯有菩提心一向專念,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對於事實真相,我不厭其煩的多說幾遍,目的何在?就是希望大家早一天成佛,成佛之後廣度眾生,這也是佛的願望。要想成佛,一定要像佛一樣的發心,佛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大慈大悲,沒有界限。六道眾生是對喜歡的人慈悲,不喜歡的人不慈悲,這不是大慈大悲,這是「愛緣慈悲」。愛緣慈悲還是輪迴心。

一定要知道,多元文化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將這句話看得最重要。你要是反對,就是捨棄四弘誓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縱使你念佛日夜不間斷,還是搞輪迴,永遠成不了佛。

今天展開經卷,我們讀的是中文經典。可見將佛經翻譯成各種語言,是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廣度眾生,這是菩提心,這是真正覺悟。這種心行,澳洲人稱之為「多元文化」。你反對多元文化,就是反對「發菩提心」,反對「眾生無邊誓願度」。要趕緊懺悔,趕緊回頭,回頭是岸。再不回頭,你還是輪迴心造輪迴業,這是經上常說的「可憐憫者」。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5-7 12:09 PM
用菩提心念念造善業

【教學】

一些同修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在澳州建立道場,目的是要成就大家的道業,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目的要是能達到,道場一定興旺、殊勝。

如何才能達到?這要特別強調教學,教學是佛法的本質。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道之後,就開始在鹿野苑教學,學生只有憍陳如尊者等五人。綜觀世尊一生,四十九年來,無一日不教學。

【解行】

教學應著重在解門,還是行門?其實解門就是行門,解行是一不是二。清涼大師將《華嚴經》分為四科:「信、解、行、證」,四就是一,一就是四。《華嚴經》為我們提供一個大原則、大前提,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歐陽竟無先生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哲學講多元不是一元,一元不是多元,一元與多元是對立的;而佛法講一元就是多元,多元就是一元,所以佛法不是哲學。

何以行在解中?你理解了,你的觀念就轉變,你的生活行為、生活享受,也決定起大變化,這個轉變就是行。沒有覺悟之前,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生活就苦惱;覺悟之後,能夠隨順外緣,隨順佛的教誨,隨順一切眾生的生活方式,不再執著了,生活就自在快樂。迷人成見很深,覺悟的人把成見統統放下了。

【道場興衰】

由此可知,道場就是天天說經講道之處所。道場有沒有形式?沒有!世尊當年說經講道之處,都是在山林樹下,所以只要有人在這裡研究、討論佛法,無時無處不是道場。因此,道場興衰的關鍵,就看這個道場有沒有人在講道、研究、討論、參學,將佛陀教育向全社會推廣。釋迦牟尼佛領著憍陳如等五人,佛教就是六個人在鹿野苑起家的。我們要體會、要明瞭,今天若有六個人志同道合,佛教決定興旺。因此,不在人多少,在真正覺悟,真正放下;放下習氣、煩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輪迴心與菩提心】

佛法是清淨法,清淨是心地沒有憂慮牽掛,沒有是非人我;若還有是非人我,還有名聞利養,心怎麼能清淨?一定要曉得,染污心就是輪迴心,無論造作什麼都是輪迴業,誦經、念佛、拜佛也是輪迴業,出不了輪迴。修一切善業,在六道裡三善道受報;造不善業,就在三惡道受報。即使作法師,講經說法也是輪迴業,廣度眾生還是三界有漏的福報。

若是菩提心,所作所行,皆是菩薩行。《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瞋恚,動不動就殺人;伐蘇蜜多女代表淫欲。這三個人造的業是貪瞋痴、殺盜淫,但都是淨業,他們是如來化身。我們這才明白,《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所以,菩提心造一切業,都是菩薩業;輪迴心造一切業,都是輪迴業。

由此可知,破迷開悟重要!覺悟的人心地清淨,種種造作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度眾生,那是度眾生的一種手段、善巧方便。眾生的根性非常複雜,有些人需要用善的方法度化,有些人則要用惡的方法度化。譬如,他很惡,你比他還惡,他就服你,他就聽你的。所以,菩薩度眾生的方法無量無邊,凡夫怎麼會知道?凡夫的善惡觀念,是從分別、執著裡講善惡;而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樣樣事都是善事,殺盜淫妄也是善事。那是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做不得,我們要是造作了,就得下地獄。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淨,還有我、人,還有分別、執著,所以造惡業就墮地獄,造善業就生天。若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造一切善惡都是一真法界,因為「一切唯心造」,他沒有這個心,沒有這個念頭,所以是淨業。

諸佛菩薩念念為眾生,決沒有為自己,使用非常的手段,目的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覺悟;不為自己,當然就不受果報。我們造殺盜淫妄為自己,這個果報就要自己承受。這個道理要天天講,要深講、圓講,大家悟得才深、才圓,不至於產生誤會、偏差,所以教下講的「大開圓解」,道理在此地。

【講經】

如何才能真正達到深解義趣?要天天講。天天講就天天有進步,若隔幾天不講就忘記了,又退轉了。學道確實進很難,退太容易了。我們學佛不能成就,原因就是進得少、退得多。要想成就,四無礙辯才最後一條是「樂說無礙辯」,樂是愛好,愛好講經,愛好說法,遇人就講,這才會有進步。我們先不管別人能得多少利益,自己得到的利益是圓滿的。每個機會都要掌握住,不讓它空過,我們才能精進不懈,才能成就智慧,破迷開悟。

只要肯講,只要歡喜講,為眾生講,不是為自己利益講。自己的利益是破迷開悟,絕對不是名聞利養,絕對不是貪圖享受。理愈講愈明白,愈講愈深入,不喜歡講,怎麼會有成就?一定要發心,聽眾不拘多少,以真誠心來講,以無希求心來講,對聽眾決定沒有任何希求。有希求的心是虛妄的,不是真心,講話也不老實,看人表情、臉色,句句話要討好,這完全違背了佛理。沒有希求的心,句句講真話,也不怕得罪人。所謂「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不巴結人,不討好人,只是一個利益人的心。


【控制與佔有】

處處為別人想,不為自己想,心才會清淨。普賢十願第一願「禮敬諸佛」,就是處處尊敬別人,我們要常記在心。一切眾生是未來佛,你要是瞧不起他、欺負他,就是瞧不起未來佛,就是欺負未來佛,你怎麼會有成就?修得再好,也出不了六道。貢高我慢是根本煩惱,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所以,我常勸勉同修,要想功夫得力,要把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放下,有這個念頭就是迷惑;有佔有人事物的行為,就是造業。起惑造業,果報就現前。控制、佔有的念頭是無始劫的習氣,人人都有,這是我們生生世世不能出離輪迴的原因。所以對於一切人事物,不再有控制的念頭,真正得大自在;不再有佔有的行為,就得解脫,這就是《華嚴經》講的「得解脫門」。

據為己有的觀念是大錯特錯,但是世間人哪個不如是?不僅如此,還講究隱私權,隱私權就是嚴重的控制、佔有,決定不能解脫。特別是人事環境,古德常講:「只論現行,不論過去」。他過去作善、作惡,是過去的事情,我們只看現前,不要去追究過去。若要追究過去,連諸佛菩薩都不是好人,因為諸佛菩薩在未成佛以前,也做了很多壞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諺語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回頭就成佛了,回頭就是聖人、賢人,只要能回頭。

【隱惡揚善】

所以,普賢十願第二願「稱讚如來」,如來是善。古德教我們「隱惡揚善」,看到人家的惡事絕口不提,別人講是非,我們不聽。專看人家的善,聽人家的善,我們的心裡就充滿了純善,沒有惡。要是天天聽是非,不就是把自己的心地污染了?天天聽善,天天見善,你的心就是善心,你的善心增長。天天聽是非,天天看別人的過失,你的惡意、惡念增長,與別人毫不相關,但對自己關係太大了。斷惡修善,要從這個地方做起。

【從根本修】

道場要興旺,一定是天天講經說法,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只要念頭轉過來,就是真正修行。宗門教下常講,修行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念頭,只要你一念善,你的心行、言行一定善;你一念惡,你的言行也惡。若話講得好聽,而目的不善,也是意惡,也不是好事情,這是綺語。這些道理,古聖先賢的榜樣,我們要能體會、明瞭,要發心學習。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5-10 08:56 AM
以廣大心,親近供養

《華嚴經》裡,文殊菩薩對舍利弗尊者及六千比丘的一段開示,對現代人修學非常重要。

「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則能速疾深入如來究竟之地,況菩薩地。」

此地的「善」非常重要,此經是大乘圓教經典,善的標準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淨業三福」。這三條十一句統統具足,才能稱為大乘法的善男子、善女人。這 是關鍵字樣,也是真實標準。若能成就此十種大乘法,無有疲厭,就能很快速、很容易的證得菩薩地,即《華嚴經》講的地上菩薩;當然也能入如來地,就是究竟圓 滿的佛果。

一共有十句,這十句就是十個題目、十個單元。

第一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見諸如來以廣大心親近供養,心無疲厭。」

學佛從何處學起?從「廣大心」學起。心量小,就逃不出輪迴;心量大,就超越輪迴。而輪迴的界限並不大,心量比輪迴大,就超越輪迴的圈圈;心量沒有六道輪迴大,就永遠出不去。《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簡單言之,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廣大心。此地講的眾生,不是指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或地球上的眾生,也不是指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而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

以廣大心,供養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智慧、福德都圓滿了,還要我們供養嗎?文殊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能供養諸佛如來,真正得到諸佛如來歡喜的,就是菩提心,就是廣大心,起心動念不為自己,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所以,我教導念佛堂的同修,每一聲佛號都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而念,才能消除根本業障。心量要大!我們決不是這一生才遇到佛法,才開始學佛;經上告訴我們,這一生有緣遇到佛法,有緣學習佛法,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所種的善根非常深厚,使我們在末法時期還能遇到正法,這是我們應當要珍惜的。


文殊菩薩對舍利弗等人的開示,第一句就是勸發菩提心。「見諸如來以廣大心親近供養」,也許有人會說,等我見諸如來時,再發廣大心。這種想法、說法,似是而非。文殊菩薩處處見如來,時時見如來,我們是見了如來不識如來,絕對不是諸佛如來不在我們身邊。《華嚴經》提醒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我們周圍。我們周圍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一不是諸佛如來,可惜我們不認識。幾時認識了,你就入如來境界,就入一真法界。

我們見不到諸佛如來,是把諸佛如來變成了凡夫、變成了魔障。如何變的?自己意識心變現的。學佛要相信佛的教誨,決定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相信自己的意思,永遠不能見如來。相信佛的教誨,諸佛如來從未離開我們,時時刻刻在關懷、照顧我們。佛與魔就在一念之間,覺就是信佛,迷就是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將諸佛如來都變成魔境。一念覺悟,相信佛的教誨,就將魔境變成諸佛如來,這是真親近供養,應當要學習。

供養不在乎形式、金錢,也不在乎幢幡寶蓋、七寶供具。經上說,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都比不上法供養。而法供養第一就是「如教修行供養」,佛教導我們哪些是應該做的,老實去做;哪些是不應該做的,決定遵守。有人會說:我明白,但還是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習氣太重,煩惱習氣做主,心做不了主。果真能把這一念轉過來,就轉凡成聖。

煩惱習氣無量劫來的薰習,已經根深蒂固,所以很難拔除。我今天能有一點成就,經驗可以貢獻給諸位參考,那就是決定不能離開佛法的薰習,還要特別加強佛法的薰習。佛法的薰習,就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受持是決定接受,依教奉行,時時保持不失。讀誦很重要,天天要讀經,最好是天天能講經。因為天天講,必須要天天讀,這給自己一個壓力,勉強自己天天要讀誦,不能有一天離開經本。展開經卷,遍遍都有悟處,才能得法喜充滿,才能將無始劫來的妄想習氣沖淡。

我現在一星期講經十二個小時,無一日不為人演說,我用此方法將心量拓開;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心量也非常窄小。我學佛四十七年,講經四十年,四十七年的薰習,沒有間斷,才將無始劫的習氣、煩惱淘汰。古來的祖師大德,有三年、五年,或是十年、八年,就把習氣淘汰盡的,而我用了四十七年的時間,所以對於古大德不能不佩服。他們的善根比我深厚,他們的智慧比我猛利,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就能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我這種根性,與大家沒有兩樣。大家發個狠心,用半個世紀的時間,鍥而不捨,也能轉過來。這就是「以廣大心,親近供養」。

「心無疲厭」,很重要,這十句開示中,末後都有這一句。「心無疲厭」就是永遠不疲,永遠不厭倦。凡夫無論做什麼事情,時間久了,就懈怠、懶散,疲倦、討厭;若能契入境界就不會有此現象。譬如讀一部書,永遠讀不厭、讀不倦,遍遍有新的意思,就能生歡喜心。每次展卷,每次讀誦,都有新的悟處,其味無窮,所以才不疲不厭。這一法如是,法法皆如是。任何一法會生疲厭之心,是沒有契入箇中三昧,果然契入了,妙味無窮。


現在人的心量都太小,所以造成許多災難。對個人而言,心量窄小造成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煩惱,使自己的身心失去了健康,這是個人的損害;不但害自己,而且還害社會、害眾生。凡是真正的善事,都被這些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被狹小的心量障礙了。善事不能成就,惡事很容易成就,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將來如何能免受果報?現前所發生的災難是屬於花報,果報決定在三途。所以,供養諸佛如來,第一要緊的,就是有廣大心,廣大心就是真心,就是清淨心。我勸勉同修們,平常讀經、聽經、念佛為誰?若是為自己,心量就太小了,與「華嚴」不相應。應當為一切眾生,「華嚴」境界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量多大!真心流露在日常生活當中,流露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我們一定要學習,要拓開自己的心量。這十句都有連帶關係,一句比一句殊勝。

第二句:「積集成就一切善根究竟不退,心無疲厭。」

何謂「善根」?根就像植物的根一樣,有根就能生長;善根是能生一切善法之根。一切世間法的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這是三善根;而菩薩唯一的善根是「精進」,此地講的「積集」就是精進。「究竟不退,心無疲厭」,都是精進。所以,這一句包括了世出世間的四種善根。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5-12 09:57 AM
九九年在雪梨松柏高齡中心談話

尊敬的父老兄弟們:

今天是雪梨舉行一九九九年國際敬老節。淨空有緣參加盛會,感到非常榮幸。「敬老尊賢,孝親尊師」,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在古老的中國,從歷史追溯,至少有三 千年以上的歷史。中國古老的祖先們,代代相傳,以這個理念教導下一代。孔子,創建了私人教學的典範。而國家正式制定教學的政策,也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古代教學的目的有三點:第一、是教導我們明瞭人與人的關係;怎麼樣做人,怎樣與大眾相處,稱為倫理教育,古人將人倫分為五類。從最小的範圍-「夫婦」,夫婦同居一室。室外是家,家有「父子」、「兄弟」。家外是社會,社會有「朋友」,有「君臣」;君臣就是現在所說的領導與被領導。我們明白這些關係,這些關係中,有血緣的關係稱為天倫,有道義的關係稱為人倫。「父子有親」,是血緣的關係,是天倫的關係。「朋友有信,君臣有義」,這是建立在道義的人倫關係。所以人與人相處,自然相親相愛,相敬相重,互相照顧,互助合作。無量壽云:「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之明訓。人是一個社會動物,不能脫離社會人群單獨生活的,尤其是與不同的族群在一起共同生活,自古以來就如是,到今天依舊不例外。所以多元文化是天然的不是人為的。能夠適應多元文化,就是健康的。違背多元文化,這個人心理跟生理都生病了。

第二、是教人明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我們的生活仰賴大自然的供應,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自然環境。所以如何跟自然環境相處,於是才有「仁民愛物」的教育。什麼叫「仁民」?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待別人要常常想到自己,別人用這樣心態對待我,我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我就不可以用這種心態對待別人。這才是真誠大愛。不但愛一切人還要愛一切物,這是對自然環境的愛心。


第三、更向上提升,教我們了解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世間許多宗教學者,敬仰上帝。中國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祭祀天地鬼神。在佛教裡,佛陀教導我們,每年初一,這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佛弟子第一樁事情做的是什麼呢?「供天」,要做這一堂佛事,就是對上帝的尊敬,以最真誠的心,奉獻給上帝。

中國古代教育的內容,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這種教育理念都沒改變。而教育的根基則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親尊師」。孝親最重養老。孝養父母,是做兒女的天職。但是現代教育,與中國古時教育的理念完全不相同。現代的年輕人對於孝敬非常淡薄,這個不能怪他。如果我們怪他,那就錯了。怪誰呢?怪我們自己沒有教他,沒有作出好榜樣給他看。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講:「先人不善,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上一輩沒有把他教好,你怎麼可以怪他呢?不能把這個責任推卸給下一代。

我生在這一代還算是很僥倖,沾到一點教化的邊緣,對於這些道理懂得一點。不幸的是,我生在戰亂憂患的年代。我從十四歲離開家庭,這麼多年來很少跟父母有過短時相聚。所以對於父母養育之恩,念念在懷,時時想到古聖前賢與佛祖的教誨。佛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看看佛菩薩的胸懷。宋朝范仲俺先生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都是慈悲博愛精神的落實。所以我上一次經過雪梨,聽說此地松柏高齡中心要建一個養老院,我就非常歡喜;我願意全心全力來協助它。事後也有很多人來告訴我,說這邊這些狀況不是那麼樣理想,法師你不要受騙。假使每一個人都存這個心,天下的善事就沒有人去做了,誰還敢去做?正如同這世間有許許多多的災難,大家都不敢去救災,為什麼呢?怕救濟的錢到不了災民的手上,活活的看到許多災民餓死凍死。這是感情用事,不是真正的慈悲。真實的慈悲,縱然我們以善心出錢出力被人騙了,佛說我們的功德仍是圓滿的。《楞嚴經》上佛說:「發意圓成,圓滿功德」。為善修福的人來生生天作佛,那些偷竊救濟財物而害人凍餓的人,來生必墮阿鼻地獄。他們墮阿鼻地獄不是我們存心陷害他墮地獄的,你如果是存心要害人,要把他送到地獄去,我捐些錢讓他去貪污,那你就做惡事了。你不是存這個心!大乘佛法結罪是論心不論事。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放心大膽去做慈善事業。我是一顆純善的心,是真誠的愛心。看到年老的人,就跟看到自己父母一樣。今天有人發心建老人院,有這麼多人來照顧老人,替我照顧,我已經是求之不得,感恩之至,怎能不盡心盡力來做好這一樁事呢?不是說幫助他做,這事本來就是我自己分內的事。我們人人能存這個心,人人能作如是想,世間的老人有福了。我們自己也會老,我們能夠尊敬老人,愛老人,照顧老人,養老人,將來自己得的果報自然殊勝。如果我們畏首畏尾,不敢去做,到你老的時候沒有人照顧。那個時候自己感受痛苦,後悔莫及。


世出世間法最寶貴的,就是你存這一點真誠的心,這個心太可貴了。財力不可貴,那是身外物無所謂的,這一念真心可貴,一念信心可貴。信誰?信自己。所以我們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具足自信心的人很少,所以世法跟佛法的修學都很難成就。沒有自信心,要相信別人,太難了。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給我們講「信」,第一是相信自己,第二信佛。這個道理很深,我們要仔細地去思惟,去體會,去修學。

世間縱然有災難,有信心的人得救。所以我們今天做這一樁好事,決定沒有畏首畏尾。決定不會受周邊境界的動搖。這一樁事做得成功很好,做不成功也好。總之,我們這一點真誠的心,上帝知道,神明知道,佛菩薩知道。所以我們在新加坡,也正在籌備建一個「彌陀村」,對象是幫助年老人,大家在一起過一個最有意義、最幸福、最有希望、最美滿的晚年。我對於養老的福利非常關心、非常留意。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凡是我到的地方,我一定要去參觀老人福利事業。而這個事業,澳洲確實是做得最好,可是也使人遺憾的是精神生活缺乏。所以我希望松柏高齡中心,除了對老人物質生活照料之外,一定要提升精神生活,使他們真正度過一生中最幸福、最美滿的晚年。中國人常說:少年是培福,中年為社會、為大眾造福,晚年是享福。所以我們希望這個高齡中心是老人晚年享福的一個設施。如果做不到讓老人享福,我們就有罪過。所以我要求新加坡的彌陀村,所有工作人員要把住在彌陀村裡的老人,都看作是自己父母一樣孝順,都看作佛菩薩一樣尊敬,我們才是佛陀的學生,才是真正佛弟子。盡心盡力為老人服務。在老人院裡面,為老人講經說法,為老人提供一切文化娛樂的節目。這些娛樂節目,必須遵守孔夫子:「思無邪」的原則。讓老人每天在這裡,都能接受到古聖前賢和佛菩薩的正知正見。

我曾經說過,老人院是最有希望的工程。因為他們要在這個地方做一個轉換,怎麼轉換呢?「轉凡成聖」。像一般宗教徒一樣,這是他們生天的預備處,他們在此地準備生天,在此地準備往生不退作佛,你說這個工程多殊勝?還有哪個工程比這個更有希望?還有哪個工程比這個更殊勝?我們能對一切老人孝順,對一切老人像對一切佛菩薩一樣的尊敬,像對上帝那麼樣的尊敬。佛經告訴我們,孝敬是性德,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性德能夠流露,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佛菩薩到哪裡修?在老人院裡修行就成佛了,就成菩薩了。在這裡行菩薩道,修菩薩行。


今天,非常希有難逢,淨空有緣應邀參與這一勝會。大家要我講幾句話,我以此勉勵我們與會所有的女士先生們,我們要同發大心,要以大愛來愛護社會,愛護一切眾生。將世間照顧老人,幫助老人這樁大事,全心全力去做好,這樣才不辜負雪梨九九年國際敬老節的用意了。淨空願與大家共同勉勵,共同努力做好這一樁好事。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5-15 09:08 AM
一切法無我

【無我、無法】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對「無我」的一番開示,很值得我們學習。大意是講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誤會有一個自己,於是分別自己、執著自己。因為此錯誤的 認知,所以才將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在輪迴裡,此知見愈來愈深,牢不可破,於是才會起惑、造業、受報。所以六道輪迴的根本原因,就是起於此錯誤的認知。 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佛都常講「無我、無法」。相宗入門典籍「百法明門論」,文字雖然不多,但註解非常豐富,在「卍續藏」裡就有六種註解。這部論 所講的就是「一切法無我」。什麼是一切法?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又將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百法,便利於初學,而百 法展開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無我,不但是人無我,法也無我。所以相宗一入門,就破我法二執。這兩種執著破了,就入大乘之門,這才算是入門。

由此可知,我們今天修學入不了門,雖然很認真努力,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原因就是沒放下。要放下真不容易,佛在經上說得好,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是生生世世的迷執。何人能放下?一是上根利智,一是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之人。一接觸到,真正相信,真正明瞭放下的利益,他就肯放下。中下根性的人很難,似懂非懂,依舊是造業、受報,我們就是這樣的人。這一類根性的人,只有一個法子能得度,那就是嚴持禁戒,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除此之外,雖然有無量法門,法門平等,但不契機,苦苦修學依舊不能得力,反而不如老實念佛之人。達拉斯的同修親眼看見馬老居士,在佛七之中安詳往生,沒有病苦。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最近幾年往生的人不少,瑞相也非常殊勝。佛法講的「三轉法輪」,他們為我們作證轉。



【談加持】


在現代的社會,佛法雖然好,可是發心弘揚的人太少。有許多人謙虛說自己業障深重,沒有能力弘法利生,自己這一生能往生就心滿意足。此想法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全對。你得到佛法的利益走了,佛法後繼無人,不就是斷在你這一代嗎?自釋迦牟尼佛創教以來,代代相傳,我們才有此緣分遇到佛法,到我們這一代斷掉了,怎麼能對得起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佛了解這些人的心理,所以常勸導我們,不僅要自行,還要重視化他。沒有智慧,沒有能力,煩惱習氣很重,果真發大心,捨己為人,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必定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


實在講,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平等加持,這個加持有人能得到,有人得不到,原因不在佛,在我們自己,問題是自己願不願意接受如來威神的加持。怎樣接受?心行與佛相應就能接受,與佛相悖就不能接受,佛力就加持不上,道理在此地。心願果然與佛相應,所得到加持的力量,依舊不甚明顯,原因就在夾雜。相應裡夾雜著染污,就是蕅益大師講的,夾雜著我、我所,於是相應效果就大幅降低。倘若能把我、我所放下,加持的力量就非常明顯,自己幾乎都能覺察到,有功夫之人也能見到。「心願解行」要與如來相應,必定要把我與我所捨掉,自己才能真正成為法器,能夠接受如來大法。像接力賽跑,我們發願接班,接過來之後,立刻就想到,還要交給別人,使佛法能夠代代相傳,正法久住世間。世尊的法運往後還有九千年,不是西方人講的九九年是世界末日,佛法裡沒有這種說法,所以我們應該有信心、願力,認真努力的修學。修學的基礎決定是禁戒,《無量壽經》教給我們的「善護三業」,這是真誠的教誨。



【一心念佛】


一心念佛,念佛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心願與佛相應就是念佛。善財童子參訪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修的是念佛法門,也稱為「般舟三昧」。吉祥雲比丘對善財童子的講解,就是介紹念佛法門,共介紹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幾乎把所有佛法全都包括在其中。「華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吉祥雲比丘講得非常圓滿。說念佛,哪一法不是念佛?說坐禪,哪一法不是坐禪?說持戒,哪一法不是持戒?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任何一法都具足圓滿的佛法,這才能成無上道。世間人修淨,淨不是禪,禪不是戒,戒不是密,劃分得這麼清楚,所以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心都不清淨,清淨平等覺始終得不到。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清淨平等覺都得到。清淨平等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大菩提、大涅槃。


由此可知,我們的病根就是分別、執著,「般若經」講的「著相」。我們必須要用「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方法來對治。祖師大德教我們念佛,分別執著才起來,立刻一句阿彌陀佛把它伏住,這是初步功夫;更進一步,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化解了;更深的功夫,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圓融了。同樣念一句阿彌陀佛,各人功夫不相等。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一位善知識,就是用這種方法。佛法裡的排列順序是有意義的,不是隨便排的。五十三參第一位善友代表「念佛法門」,最後一位善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徹始徹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不但要念佛,最後必須要求生西方淨土,我們要從這裡去領悟。

作者: khaijiet    时间: 2012-5-15 09:13 AM
「佛」之真義

【何謂佛】

學佛人首先要明確的認識「佛」。「佛」是梵文音譯,意思是圓滿的智慧、究竟的覺悟。智慧、覺悟達到究竟圓滿的人,就稱之為「佛」,所以佛不是神仙。

中國古代教育的目標是「希聖希賢」,希望作聖人、作賢人,而聖賢與富貴、功名、權勢是毫無關係的。孔老夫子是個平民,晚年從事於教學的工作,在中國歷史上尊稱他為「至聖先師」。就如同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被尊稱為「佛」,佛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也就是說他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因果變化的道理,這在中國稱之為「聖人」,所以聖人與佛的意思是相通的。


【智慧】

佛的教學樞紐,就是「破迷開悟」。覺悟之後,在大宇宙中,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所以,佛家是以智慧作主,因為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聖賢的教育,可說都是智慧的教育。因為智慧開了,自然就離苦得樂。此樂不是富貴之樂,不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之樂。釋迦牟尼佛一生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是真樂!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在物質生活上貧困不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用竹簍盛飯,以葫蘆瓢當茶杯,這樣的生活,一般人認為是苦不堪言,顏回卻能過得很快樂。所以,離苦得樂不是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而是完全在心境上做一個大轉變。明白這些道理,所謂是「心安理得」;安是得定,清淨心現前就快樂了。

其實,養這個身很容易,身的需要不多,所以有智慧、聰明之人,決不為這個身去造罪業。反而是愈簡單的生活,愈健康。何以會健康?快樂,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只要遇到自己歡喜的事情,就特別有精神。什麼事情是最歡喜的?明白宇宙人生的大道理,這是最歡喜的。這種歡喜、快樂稱為「法喜充滿」,是從內心裡發出來的,而不是外來的,還能永遠保持。何以故?自性覺是無有窮盡的,天天覺悟,年年覺悟,時時覺悟,處處覺悟,當然快樂!外面五欲六塵的享受,那是刺激,那種樂是無常的,不能常久保持,所以稱為「壞苦」。

「佛」不但對現前清楚、明瞭,對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也都清楚、明瞭。他生於富貴是富貴佛,生於貧賤是貧賤佛,富貴、貧賤與他毫不相干。所以,不論是貧賤還是富貴,作佛的快樂是相同的、是平等的,決不是說富貴人快樂多一點,貧窮人快樂少一點。功名、富貴、權勢有也好,沒有也好,他都能自在隨緣的度日。由此可知,唯有佛法,能帶給一切眾生,真實究竟圓滿的幸福。諸佛菩薩證得了,證得就是他真的得到了。

諸佛菩薩在哪裡?各行各業都有。《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都覺悟、明白了,所以他們都是佛菩薩。學佛一定要對「佛」的概念清楚、明白,這非常重要。若不清楚、不明白,那就是迷信,迷信決定與智慧相違背,為世人所厭棄。


雖然世間人厭棄迷信,可是實際上迷信的人很多。世間人喜歡覺悟、智慧,可是真正覺悟、有智慧的人並不多。這個趨向不只現前如是,過去如此,未來還如是。正因為事實如是,我們才肯定聖賢教育,必定能夠恢弘廣大,普利一切眾生,佛法講是普度一切眾生,因為這是眾生所希求的。佛法何以不能推廣?「大智度論」云:「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因為說的人太少了,沒有人推行。

什麼樣的人才能說、才能推行?智慧開了才行。所以,要想開智慧,希望自己像佛菩薩一樣講經說法,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就必須將障礙智慧的東西捨棄;用最淺顯的話來講,障礙智慧的是自私自利的念頭,自私自利的行為。智慧不開,永遠迷在事實真相之中,這是迷惑。人迷惑,必定隨順錯誤的知見、思想,於是就造業,造業就是錯誤的行為。由於錯誤的思想與行為,產生錯誤的果報,這個果報稱為「六道輪迴」。我們今天的處境就在其中,生生世世都淪落在六道裡面。

開智慧的方法很多,我們採取的是「持名念佛」,這個方法就是「禪定」,不僅佛用「禪定」的方法,婆羅門教、瑜伽、數論也是用這個方法。念佛真能開智慧嗎?能,但是要懂得方法,明白道理。道理明白了,才有堅定的信心,「華嚴」云:「信為道元功德母」。若修學淨土法門,半信半疑,一定不會有成就。因此,堅定的信心,決定不可動搖的信心,就是成就的第一因素、條件。

禪定就是意志專注,集中意志專念一樁事、專想一樁事,將其他的妄念漸漸擺脫,就能得定。專想一樁事,這樁事就會現前,譬如專想和平,你從和平當中就得定了,就會產生效果,和平的社會就能現前。

婆羅門教用禪定的方法,境界能達到大梵天,他們就是用禪定與大梵天溝通,所以他們稱大梵天是造物主。很可惜他們的禪定功夫達到這一層次之後,就不能再向上提升。而佛家講的禪定,層次更高,能成就究竟圓滿的禪定。《楞嚴經》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的「師子奮迅三昧」,往生經的「念佛三昧」,這都是究竟圓滿的禪定。所以,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圓滿究竟的明瞭,就稱作「佛」、「菩薩」,這是我們學佛希望達到的目標。


這樣高深的禪定,我們一生當中做不到,因為我們的壽命太短了,所以壽命短也是魔障。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用現代話說,就是移民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生活環境好,壽命長,有足夠的時間修學,我們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大定。

定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能照了世出世間一切事理。所以,學佛對佛的本質要認識清楚。與這些原理原則相應的,就是佛法;違背這些道理與修學方法的,就不是佛法。佛法所求的是明心見性,所使用的方法是斷煩惱、開智慧;而假的佛法、魔法,與此正好相反。所以,我們從這些地方就能辨別是非、邪正、真假、高下,一接觸就曉得它是正法、還是邪法,也知道他修行的層次到某種程度。

我們要想得到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一定要認真努力,萬緣放下,要著重心地清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絲毫都不沾染,這是禪定功夫。從定境生智慧,這才能自利利他,才能將佛法介紹給別人,幫助一切眾生。





欢迎光临 JBTALKS.CC (https://www.jbtalks.cc/) Powered by Discuz! X2.5